• 77阅读
  • 0回复

韩村河村发展农业的启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5-29
第1版(要闻)
专栏:

  韩村河村发展农业的启示
本报记者曾坤颜世贵
齐整整、绿油油的麦子已灌浆。
照眼下的长势看,韩村河村1700亩小麦如不遇特大灾害,今年再夺丰收已成定局。依这个村农业公司技术员肖树来的权威测算,今年小麦亩产高于去年“没啥说的”。而去年这个村的小麦亩产已冠盖周围地区达485公斤;粮食亩产已连续3年超吨粮,去年达到1135公斤。这一组数字,即便放在全国粮食亩产纪录中,也排名前列。
这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竟有如此高的产出率?
到韩村河这个北京郊区赫赫有名的村庄走一遭,现代农业的轮廓便展现在眼前:
土地集中经营——全村2400亩耕地,被整治成几块齐展展的大田,最大的一块500亩,最小的也有80亩。放眼望去,几乎是清一色的麦田。绿浪滚滚,看不见田埂、水渠。田与田的界线是高大挺拔的树林。
全部机械作业——全村拥有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播种机等“重武器”和灭草机、除虫机等“轻武器”近百台(件),除保证从种到收、运、储、加工实现机械化外,还富富有余。村镇建设、绿化、修路,哪里需要往哪派。今年,村农业公司还承包了邻村的130亩土地。
浇水喷灌化——全村有农业用机井11眼,平均200多亩地一眼井。通过喷灌设施浇灌全村所有耕地。
靠科技兴田——种植业良种率已达100%,而且不断地存优汰劣,追求良种本地化的新目标;施肥基本上做到缺什么补什么,根据测试土壤仪器的“需求报告”,进行科学配方施肥。并逐渐加大绿肥比重,粮食作物全部秸秆还田。
管理企业化——全村种田这一块由农业公司包揽,它既有管理职能又具服务功能,下辖两个农场,由公司统一核算。种田的农民已改叫职工,每天8小时工作制,踩着钟点上下班,全部实行工资制。
劳动生产率提高——全村直接从事大田劳动的只有20余人,仅占全村劳力的4%左右,1994年每个劳力创造的农业产值达30万元,农业单位面积产出比1990年以前提高50%以上。
其实,论本身自然优势,韩村河和北京郊区许多农村一样,既不靠山,也不近水,资源贫乏。前些年选择致富门路的时候,村民们思来想去,方找出泥瓦匠多这一条优势。于是,村党支部提出了“要想富搞建筑”的致富思路来。短短四五年时间,韩村河村就在致富的过程中,营造出一个现代农业的氛围来。靠什么?村委会主任郑永明回答,一靠经济实力,二靠好带头人,三靠科技。
郑永明的话包含着丰富的内涵。
1979年初,韩村河村拉起了一支50多人的泥腿子建筑队,走出韩村河去闯市场。没承想,这一闯闯出了一条致富的路。一时间,村民们纷纷向效益高的建筑业转移。当此关口,突出显示出村领导班子的胆识与魄力来。面对村民不愿承包土地向建筑业涌去的倾向,村党支部一班人抓住这个有利于拓展土地经营规模的机遇,拍板定音,及时实行了适度规模经营,改变了一家一户承包土地的作法,实现了土地集体管理。过去被户界、地埂、水渠分割成零散的农田,现在连结成相对集中的大规模农田,使得平均每亩耕地的利用率由过去的80%达到100%,为向现代农业过渡奠定了基础。
建筑市场的开拓成功,使得韩村河集体经济实力迅速增强。1990年光建筑业年产值就达上亿元。从那时至今,一年上一个新台阶,今年建筑业产值预计达到9个亿。在工业高效益的冲击下,村领导头脑异常清醒,丝毫不受“种粮不如买粮”思潮的影响,坚持以农为本。在发展建筑业和村办企业的同时,紧紧抓住农业生产不放。利用建筑业逐步积累起来的资金,给农业吃偏饭,不断增强农业发展潜力。近几年累计向农业投资500多万元,使农业的科技、机械含量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如建立起高标准的农业科技实验室,购置土壤测试仪等农业高科技设备。同时,长期同市农科所和农业局合作,选育适合本村条件的优良种籽。今年,又搞起一块百亩地的玉米试验田,准备使玉米亩产量达到更高的水平。
村里能拿出如此多的积累投入农业生产上,还由于村领导班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之路的思想十分明确,始终坚持集体经济积累迈大步,个人分配小步走,坚持生产的增长高于消费增长的原则。凡来韩村河村参观学习的人都会引起注目的是,村里公共设施的档次同村民家庭生活水平交相辉映,公共福利与村民个人收入比翼齐飞。村党委书记田雄说得好,光有村民个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没有村里整个面貌的变化,农村终究还是农村。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下,农业的持续发展,只有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中才能实现。而完成这一转变,虽各有各的招数和作法,但韩村河人的思考与实践,颇有借鉴意义。(附图片)
压题照片:韩村河全部实现大田喷灌作业。
王宏伟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