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开正门堵边门——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蔡仁华谈解决“大处方”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5-31
第2版(经济)
专栏:药价为什么这么贵?⑥

  开正门堵边门
——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蔡仁华谈解决“大处方”问题
本报记者李丽辉李建兴
记者: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以药养医机制是导致药价贵、药费高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蔡仁华:计划经济体制下,医院经费主要来自财政补贴,药品收入只占小部分。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上面的那种格局发生了变化。医院的开支越来越大,国家财政补贴的比例却在减少。国家包不了医院的基本建设和日常开支,只补贴医院工作人员的基本工资,而基本工资如今只占“人头费”的一部分。这样,需要医院自己去挣钱的压力就加重了,而由于挂号费、手术费等医疗技术服务价格是国家限定的,所以“创收”的路就不得不去多卖药了,以药品进销差价所形成的收入来补偿医院开支,保证医院的正常运行。卖药成了医院主要的收入渠道之一,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以药养医”。据调查,1994年,全国县及县以上综合医院平均每一个门诊人次的医疗费用是29.6元,其中药费为19元,占64.2%;每位出院者的平均住院费用是1273元,其中药费为669.2元,占52.6%,检查治疗费为311.2元,占24.4%,两项加起来占了总费用的77%。
历史地看,以药养医机制有一定的合理性,曾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现在我国走向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它的弊端就暴露出来了,不合理的成分越来越明显。
记者:看来,现在患者反应强烈的大处方、多检查问题,都与“以药养医”机制有关?
蔡仁华:的确。在这种机制下,某些医院在看病开药上,出现了没病也开药、小病多开药的“大处方”现象;在检查诊断病情上,出现了多用高档设备重复检查的“多检查”现象。所谓“劳务亏损卖药补”、“劳务亏损检查补”,导致了医院争相进口高技术设备,出现了“CT大战”、“核磁大战”、“伽玛刀”大战等。据悉,我国有些城市的CT设备的拥有量在世界上名列前位;几百万美元一台的伽玛刀设备已占全世界总装备量的1/5,这显然与我国目前经济状况和各方面承受能力不相适应。
另外,医院卖药的收入高低是与药品价格成正比的,医院往往偏向于进贵药、用贵药,因而价格昂贵的进口药品、三资企业药品等在医院所用药品中占了很大比重。有些药厂则采取高定价、大回扣推销药品。这样就直接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使患者感到看病贵、拿药贵,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受到影响。
这些做法在医院比较普遍,我认为,这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医德医风的问题,单靠思想工作就能解决。这种在一定程度上受利益驱动而被扭曲的医疗活动行为,归根结底是由于医院补偿机制存在严重缺陷,医疗技术服务价格没有理顺,可以说是一种体制现象。
记者:看来,“以药养医”机制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但目前医院又离不开这个机制。面对两难局面,主管部门有什么打算?采取了什么措施?
蔡仁华:在目前医院的医和药还不能完全分离的情况下,应当大力加强对药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的科学管理。卫生部已经陆续出台了一些配套措施,并在一些地区进行试点,逐步对“以药养医”机制进行改革。卫生部在有关部门支持下,制定颁发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严格管好基本药物,以保证人民群众基本用药的需要;严格执行《公费医疗用药报销范围》,控制药品的不合理消费;同时,卫生部开始着手进行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分类,以方便人民群众用药,并保证人民大众安全用药。
在改革医院补偿机制方面,一些地方正在进行试点。比如上海市对医疗单位实行医疗费用“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其指导思想是把医和药的总费用增长速度控制在当地经济发展和政府、企业、个人有能力承受的范围内,同时适当提高医疗技术劳务的收费标准,包括增设必要的技术服务收费项目,控制药费支出的增长幅度,降低药品收费的比重,调整医疗业务收入的结构。
改革以药养医机制,我认为应该“开正门,堵边门”。既要堵边门,抑制医院借助大处方、多检查而得到不合理收入;同时又要开正门,增加必要的财政补贴,调整医疗服务的价格体系,使医院有合理的收入渠道,切实保障人民健康,维护消费者利益,维持医院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