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0阅读
  • 0回复

“希望”之火燃遍江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01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希望”之火燃遍江淮
本报记者刘杰
40多岁的唐刘灿,是安徽省宿松县高岭乡农民,他常常为以往家贫自个儿只上过3年学而抱憾,哪知他儿子德艳二年级没读完,就穷得上不起学了。想不到去年9月儿子又高高兴兴地进了校门,更想不到资助孩子的是省委书记卢荣景。
在宿松县像唐德艳这样的幸运儿就有3个。但更重要的是省委书记和省委、省政府其他领导人捐资助学的行动,激发了更多人的热情。自1990年至今,全省共筹集希望工程捐款1600多万元,救助6万多名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儿童重返校园,救助范围覆盖68个县市和部分市区。还在金寨、宿松、利辛等贫困县兴建希望小学50所。
文盲充斥的国家是难以实现现代化的。在安徽,累计77万失学儿童,占适龄少年儿童8.4%。省委时刻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压力使安徽最早加入了实施希望工程的行列。早在1990年初,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来皖选定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校址时,卢荣景就表示:省委将全力支持组织实施希望工程。次年,安徽遭受洪涝灾害袭击,百废待举,他们首推教育,省里成立了希望工程领导机构,党政领导题词捐款,推动省直机关“献一片爱心,筑希望工程”活动,当年为灾区少年儿童募集款物200多万元,使灾民心头升起了“希望”的太阳。
为寻求山区脱贫致富路子,省委、省政府领导一行,曾进入大别山,冒风雪,顶严寒,走村串户,访贫问苦,深为山区、老区的贫困所震撼,并形成了共识:贫弱的农村经济导致教育落后,落后的教育又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农民需要健康的体魄,更需要良好的文化素质。因此,治穷必先治愚,治愚更要兴教,要下决心解决孩子上学问题,孩子们没有希望,国家也就没有希望。
于是,安徽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支持“希望工程”,省委、省政府领导再次掀起捐资助学热潮:卢荣景以1000元资助宿松县3个孩子,原省长傅锡寿在退下来前又捐1000元到革命老区泾县,方兆祥副书记的800元作品奖金全都献给利辛县失学孩子,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等其他领导也纷纷慷慨解囊。同时,省委调整加强了希望工程领导小组,省委书记自告奋勇,乐当一名希望工程志愿者;省委又决定选择3个贫困县作为试点,要求他们一年内全部解决失学儿童上学问题,然后总结经验,推广全省。省委的行动成了最好的号召令,全省普遍开展了“1(家)+1助学行动”、“百家企业建百校”、机关联系乡镇助学兴教等等活动。
推进希望工程,重在救助措施和落实到位。去年4月,省委副书记方兆祥在地、市委书记和市长、专员会上约法三章:一是在比较发达的地方实行“三长负责制”,即村里没有学校或学校危房不修整,村长要负责,家庭有条件而不让孩子读书,以《义务教育法》追究家长责任,学生无故退学追究校长和教师责任。二是在贫困地区,党委、政府一把手要亲自抓希望工程,动员各方力量,设法解决适龄儿童上学的问题。三是狠抓发展经济特别是发展乡镇企业,使失学儿童在经济上有所依托。这三条是硬指标,行动不力要换人!
正是有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远见卓识,正是有了一大群希望工程热心人的孜孜以求,正是有了社会各界志士仁人的鼎力捐助,安徽希望工程才能取得如此可喜的成就:去年一年新建希望小学22所,新增资助名额40711名,当之无愧地捧回了“全国希望工程建设奖”牌,拥有了众多的“全国第一”——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第一个由希望工程资助考上大学的学生……可以骄傲地说,“希望”之火正在江淮大地越燃越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