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7阅读
  • 0回复

“龙”“牛”杂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01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教坛纵横

  “龙”“牛”杂说
谈峰
中国管理学院思维研究所与《少年智力开发报》联合举办“我要成龙自控教育有奖竞赛活动”。其目的是“改望子成龙为我要成龙”。这个活动开展一年多来,收效甚好。我从一些小学二年级孩子们写的文章中看到,以前,他们有的学习不自觉,上课不专心听,作业不认真写,放学不回家。参加这个活动后知道,要进步,改缺点,主要靠自己。于是,不少孩子把玩具装进箱子里,看也不看,摸也不摸,放学后也不在路上玩了。回家认真做作业,帮助爸爸妈妈扫地、擦桌子、洗碗。有的被爸爸妈妈夸奖为“像变了个人”。
读了孩子们的文章,我自己也感受到了教育学上“自控教育”的重要作用。
人要进步,一要有求知欲,二要能控制惰性或非合理欲望。这一“求”一“控”,是人成长、成才、成功、成名的必备素质。
自控教育是打开“望子成龙”封闭的阀门,给孩子注入“成龙”的内在动力。因此,开展自控教育活动,可说是在中华大地上播撒“龙种”之举。
在为自控教育活动唱赞歌的同时,我联想起一句辛辣的名言:“我种下的是龙种,而收获的却是跳蚤。”德国大诗人、政治家海涅的这句话,把我赞颂“成龙”的思考引向了它的背面去观察。
历史的记录证明,不少孩子,包括受“打板子教育”和“贵族教育”的孩子,并非都能秉父母望子成龙之意,变“我要成龙”之志;有“我要成龙”之志的孩子,也并非都能成龙。如果说当今中国的孩子聪明刻苦,有一半“成龙”,那么,那另一半孩子会不会因不能“成龙”而留下难愈的心理创伤,形成一种隐性的社会性心理病?
我认为,在鼓励孩子“成龙”的同时,也教育孩子学习鲁迅,成为“俯首甘为孺子牛”之“牛”。以牛比喻当今的“四有”之才,不会误认为有贬意吧!牛吃的是草,却产奶、长肉,还能耕田拉车,可说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