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1阅读
  • 0回复

兰州五台戏晋京演出的启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01
第10版(副刊)
专栏:百家艺话

  兰州五台戏晋京演出的启示
郭汉城
京华五月春意盎然,兰州五台戏晋京演出,为浓浓的春色又添异彩。
一个地处西北边陲的兰州市,一次推出大型舞蹈诗《西出阳关》、豫剧《日月图》、秦腔《唐太宗嫁女》和两台传统折子戏,气魄宏大,色彩纷呈,真有点让人目不暇接。党中央提出弘扬民族文化,要以优秀作品鼓舞人,兰州这五台戏弘扬了民族文化的精粹,使人精神振奋。
兰州的好作品是怎么诞生的?在我的案头有一本《兰州文化》(95专刊),我极有兴致地读了专刊中的30余篇文章,感触颇多。
目前,搞舞台剧创作是存在一定困难的。首先是缺钱,其次是缺乏各方面的人才,包括编、导、演、音、舞等。其实人才并非没有,但搞舞台艺术创作是个清苦的活儿,远不如从事唱歌、影视的收入丰厚,而且难度又大,需要有一种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奉献精神、责任感和使命感。兰州文化部门的领导调动了艺术家的积极性和创作热忱,于是困难排除了,戏也排出来了。
兰州党、政及文化部门的领导也是优秀院团的管理人才,他们有战略眼光,热爱事业,了解艺术家,又懂得现代经营管理之术。看了五台戏,读了党成德等同志的文章,我觉得兰州出好戏与他们的指导思想关系极大。首先是重视作品的质量,立志要创作高档次的艺术品。具体地说,就是发挥地域本土文化优势,挖掘内在文化意蕴,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时不忘丰厚的西北文化传统。这一特点在《西出阳关》的创作中表现尤为突出。这出舞蹈诗反映了西北特有的文化韵致,风俗、风土人情,创作者对于古老而又丰厚的西北文化充满了感情,又用现代人的审美加以观照,因此作品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体现了现代人的思考,具有一种现代美。
从两场戏曲传统折子戏,我们看到剧团、演员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所下的功夫。周桦在《花打朝》、《秦雪梅吊孝》中的表演和演唱,张兰秦在《五台会兄》和《见国太》中的唱做念,以及郭金芳演出的《小二姐做梦》和张建新演出的《哭坟》等,都可以看出演员有较扎实的基本功,所以在创造新的艺术形象时能得心应手。
有了好作品,于是也就产生了好人才,经济效益也随之产生了,剧团逐渐走入良性循环。再一点就是他们的实干精神——“说了就算,定了就干,一抓到底,抓出成效。”有了这样的胆识、气魄、决心和实干精神,出好戏,出人才,走出舞台艺术创作“低谷”就不是一句空话了。
兰州地区僻远,环境不算优越,但是他们做出了成绩。我想兰州能做到的,推而广之,其他地区、单位也是可以做到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