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为了一种永恒的渴望——电视剧《无声的歌》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01
第10版(副刊)
专栏:影视窗

  为了一种永恒的渴望
——电视剧《无声的歌》观后
龚政文
《无声的歌》是一部情节简约而旨意深远的作品。在哑巴元宝和他的姐姐巧巧的故事中,最令我们动心的是一颗幼小的心灵是怎样的渴望读书、渴望上学、渴望文明、渴望一切善良而美好的东西,以及巧巧和其他人是如何千方百计满足这种几乎是与生俱来的渴望。于是,我们从《无声的歌》中感受到了一种超乎流俗的气质。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我们幼小时,我们盼望长大,盼望成熟,盼望拥有如大人一样的力量和智慧。我们向往一切新奇而陌生的东西。而学校,便成了这一切渴望的焦点。在整个二十世纪,新式学校对于中国大多数孩子、特别是出身社会底层的孩子来说,都是一座圣殿,一处精神的家园。那儿的老师如同圣人,从那里传出的读书声有如天籁,背着书包蹦跳着走向学校成为一种经曲梦想。
当元宝面对跃动的世界狂吼时,当他趴在窗台上使劲模仿读书的动作时,他急切的心情令人揪心。然而一旦读书的渴望被压抑,幼小的心灵便会遭受沉重的打击。元宝处于一个十字路口:或者读书,更加激发爱美向善的天性;或者失学,让愚昧把良知驱逐。这一信息明白无误地传达到了巧巧、苟老师和张校长那里。
想方设法满足孩子求知的渴望,为他们提供最起码的学习机会,把他们从蒙昧中解放出来,这是大人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不管是繁华都市的天之骄子还是贫困山区的懵懂少年,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不管是正常人还是残疾人,都有权利上学。这些正是《无声的歌》的编导所要特别表达的思想。也正是在这一点上,这部电视剧体现了一种深刻的人文精神和博大的人道情怀。
剧中,为了元宝和腊梅能上学,从苟老师到张校长,从普通的湘绣女工到康副省长,都在行动着。给人印象最深的当然是元宝的姐姐——巧巧了。这位纤细苍白的姑娘身上,放射出一种母性的光芒。事实上,由于母亲的早逝,她也的确承担了母亲的角色。在她瘦弱的肩膀上搁置了多么沉重的担子啊。父亲整日如石头般沉默寡言,弟弟野性未驯,频频闯祸。可是这没能把她压垮,反而成就了她外柔内刚的性格。她以自己的温柔、贤良、体贴感染着弟弟,鼓励弟弟作画,引导弟弟朝健康的方向发展。为了弟弟能像正常人一样上学,她千里迢迢来省城打工,下班后又到洗衣房干一份工作,东奔西走,累死累活……这是一种流贯于普通中国妇女身上的伟大的献身精神。
元宝和他姐姐的故事可以说是一个完全虚构的故事,但它又的的确确发生在我们身边;在巧巧身上,闪烁着一种理想主义的光彩,但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女性又并非绝无仅有。《无声的歌》在写实与写意的结合上把握得恰到好处。故事的叙述是温婉而从容的,许多地方点到为止,不作过分渲染。在这种从容之中流动着一份情感,一份淡淡的忧郁和急切的渴望相掺和的韵致。因此,《无声的歌》给人的艺术享受也是诗意、静美的,可以久久咀嚼回味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