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改一块活一块——湖北化纤总公司分块改制记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02
第2版(经济)
专栏:企业改革试点巡礼之八

  改一块活一块
——湖北化纤总公司分块改制记事
本报记者杜若原
去年,湖北化纤总公司喜报频传:主产品银环牌粘胶长丝荣获同行业唯一国家新产品称誉,并通过国际权威机构质量认证,外商要求全部包销;公司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在连续3年高速递增的基础上,再次跨进一大步,产、销、利税分别比1993年增长32%、70%和69%。
湖北化纤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海峰说:企业持续、全面发展的动力,源于近几年的制度创新。他们从企业实际出发,分块改制,分而活之,以部分活带动了整体活。
翻开化纤公司的报表,有个现象引人注目:去年公司创造的4000多万元利润中,率先改制的金环股份有限公司竟占80%,达到3500万元。这棵“摇钱树”的迅速崛起,得益于总公司“放虎出山”的决策。
位于鄂西北的湖北化纤公司,是一家大型“三线”企业。长期躺在计划经济的襁褓里,他们从没为生产和市场犯过愁。进入90年代,公司主导产品——粘胶强力帘子布被新一代产品替代,市场全面萎缩。对一个拥有8000人的企业来说,这是十分可怕的。
生存,还是死去?危机感是企业走出沼泽的原始冲动。他们通过市场调查、分析,将生产重点转向发展粘胶长丝。尽管这个产品当时还处于亏损、平销状态,他们还是准备全力一搏。不出两年,长丝市场由“阴”转“晴”,从平销走向畅销,成了化纤公司的支柱产品。
一棵“新枝”冒了出来,但是,公司的管理者清醒地看到了它的先天不足:一方面,在总公司摊子大、包袱重的压力之下,稚嫩的新枝随时可能被压垮;另一方面,长丝生产由于规模小,企业缺乏扩大生产的资金,如虎困笼中难展雄风。经过几番权衡,化纤公司决定把长丝分厂从母体中分离出去,让它轻装前进,快速发展。
1993年初,以长丝分厂为主组建的湖北金环股份有限公司呱呱坠地。金环公司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运作,深入推进干部、用工和分配制度改革;通过社会募股筹集1800万元资金,进行了扩台、加长等一系列技术改造,使年生产能力由2000吨增至4000吨,直接经济收入增加2400万元。
走活金环这步棋,化纤人看到了改制的威力。但是,他们也认识到,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分块改制则可以区别轻重缓急,循序改造,从而避免大的震荡损害企业利益。
为了让企业主体——生产、经营部门获得良好的发展环境,化纤公司从改制入手,剥离非生产部门,逼着他们走向市场。每年要吃掉五六百万元补贴的原行政处和劳动服务公司,两年前被掐掉“奶瓶”。640人归入新成立的综合经营公司。连他们自己也不敢相信,两年过去,竟干出了红红火火的事业:旧房、食堂、锅炉房、养猪场,稍加改造,便成了小纸箱厂、纸管厂、涂料厂等。经营公司下属38个实体,除了工资和开支,每年赢利50万元。
随着改制的深入,企业各部分因为环境和条件不同,产生了新的差异。如何在不平衡中求得企业发展的均势?王海峰总经理深有体会地对记者说:“改制既要扬长,让企业优势尽快变成市场优势;也要实事求是,正视内部差异,制订适于个性的改制方案和扶持政策。”
修造厂,是为生产服务的部分。总公司给它下达计划,就有事干,否则便闲着。针对修造厂的特殊性,总公司制订了“保一块、放一块、逐步走入市场”的方案。在完成计划任务的同时,职工利用其先进的防腐浸胶技术、找米下锅,占领了四川、河南和武汉部分市场,去年创利70万元。
一块一块地活起来,化纤公司“一厂多制”的格局就这样形成。它们在相互补充、比较、竞争中,推动企业整体迈向现代企业制度。如果将4年前陷入困境的化纤公司比作一棵老树,那么,通过改制,它绽生出一株株新枝,重新撑起春意盎然的世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