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阅读
  • 0回复

要在逆境中奋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02
第9版(读者之友)
专栏:朋友信箱

  要在逆境中奋起
“灰雀”朋友:
你在信中描述了你所处的环境,你的处境我很同情,你的心情我也可以理解。环境对人的成长确实有很大的影响,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对于那些有着坚强毅力的人来说,环境未必能决定一切。古今中外,在逆境中奋起,创造出辉煌业绩的成功者,多如繁星。我想你也一定知道很多这样的故事。说这些故事,你可能会认为是老生常谈,离你很遥远。那么,和你谈谈我自己的故事,怎么样?
30年前我在读中学时,正遇上“文化大革命”,那是一个疯狂愚昧的时代,我们曾经热爱过崇拜过的许多美好事物,都遭到了粗暴的批判。当时有一个荒唐的口号,叫做“知识越多越反动”,知识分子是一个可怕的不光彩的头衔,常常和“反动”、“资产阶级”这样的帽子连在一起。我们这一代人在那个年代中都被剥夺了继续上学受教育的权利。中学毕业后,我被送到崇明岛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里“插队落户”。我当时所处的是怎样的一种环境呢?住在一间堆柴的小草屋里,没有电灯,只有一盏用墨水瓶做的小油灯。白天和农民一起干活,晚上只能独自一个人精疲力尽地对着一盏飘忽不定的油灯发呆……物质的贫乏,肉体的劳累,这些都还能忍受,最使我感到痛苦的,是精神的空虚。当时正是求知欲很强的年龄,多么希望能读书,能对辽阔的世界和浩瀚的人世有更多的了解,然而我的周围却一无所有,没有学校,没有老师,没有书。我曾经用这样的诗句表达我当时那种怅惘无望的情绪:“我是一只孤独的小船,没有樯桅没有帆,大海茫茫,何处是我的港湾……”
然而我并没有被恶劣的环境吞噬。经过一段时间的痛苦和彷徨后,我终于寻找到了和环境(也可以说是命运)抗争的途径。这途径是什么呢?一是读书,二是写作。虽然下乡时没能带几本书,但我还是想方设法找到了不少书。善良的农民向我伸出了热情的援助之手,凡是识字的,家里总有几本旧书,他们全都找出来送给我。在一个废弃的乡村学校图书馆里,我还找到不少有价值的文学书籍。这样,在我住的那间狭小简陋的草屋里,便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每天晚上在油灯下看书,是我艰苦劳累的生活中的最大享受。在书海中遨游,使我忘却了孤独和烦恼,我能够在书中听许多渊博风趣而有教养的人谈古论今,想象和思维的羽翼能飞抵一切领域。读书充实了我的生活,丰富了我的精神。除了读书,写作也给了我极大的乐趣。那时写作,根本没有想到要发表,也没有想过将来要成为一个作家。我只是通过写作倾诉我的思想和感情,记录我在乡村的所见所闻。我每天都在笔记本上写,有时是记一件事情,有时是发一段议论,有时描绘大自然奇妙的风景,也写诗,写读书笔记。这些文字,现在读来也许很幼稚,但是它们非常真实,没有任何功利的色彩,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写作不仅逐渐提高了我驾驭文字的能力,也使我养成了勤于思索的习惯,因为写作总是和思索连在一起的。
我以为,生活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需要靠自己来创造的,不愿意去创造的人,哪怕环境再优越,也不可能有所作为。我曾经在一篇描绘当初如何和环境搏斗的散文中这样感叹:“在黑暗中寻觅到的光明,是永远不会黯淡的。在狭窄中追求到的辽阔,是永远不会缩小的。在贫瘠中创造出的丰饶,是永远不会枯竭的。”这是肺腑之言。我想,如果当初我没有这段经历,没有在那盏微弱的油灯下度过的无数个漫长的黑夜,也许就不会有我的今天。
“灰雀”朋友,你现在所处的环境,相信比我20多年前在乡村所处的环境要好得多。这些年,国家在发展,生活在进步,很多地方已经或者正在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教育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这样的趋势,任何人也无法阻挡。你所在的地方,我想大概也会如此的。如果你真如来信中所说的那样,“有良好的素质,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我想你是不会屈服于环境,也不会在同龄人中甘居他人之后的,你会用实际行动来改变自己的生活,表现出这些素质的。你说你不幸,如果仅就你所处的环境而言,我并不这么认为,如果你一味沉溺在沮丧、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的情绪中不能自拔,那才是真正的不幸和可怜呢!
我不知道你的真实姓名,你化名“灰雀”,是不是想以此来象征你的不幸?不过我想,即便真是一只灰雀,只要不畏风雨,展翅高飞,也是可以和其它美丽的鸟儿们一样,飞抵遥远的目标的。关键是你有没有飞翔的勇气。赵丽宏
赵丽宏——散文家,诗人。1951年出生于上海。“文革”中曾下乡“插队落户”。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上海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著有散文集、诗集、报告文学集30余部。作品曾数十次在国内外得奖,并被翻译成英、法、俄、意、日等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