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阅读
  • 0回复

粮食提价了,棉花也提价了,看来这地有种头了——走,回家种地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02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村里人·村中事

  粮食提价了,棉花也提价了,看来这地有种头了——
走,回家种地去! 
王慧敏张毅
地方,还是这个地方——北京亚运村安立路北口。景观与两年前相比,却大不一样了!
1993年春,笔者曾到过这里。只见卖菜的、卖百货的、修车的、钉鞋的……各种摊档密密麻麻有二三里长,各地口音的叫卖声不绝于耳。排成长龙的车辆被迫缓慢地蜗行着,司机们焦躁地摁着喇叭。此处因位居北京城乡结合部,80年代中期以来,大批外地农民涌向附近的大屯乡、洼里乡一带“安营扎寨”,这里便出现了自发的集贸市场。
4月26日上午,笔者再来到这里,却见小街没有了昔日的喧闹,沿街的摊档稀疏零落,几位摊主正在太阳下打扑克……
在一个卖干果的摊档后面,两位操河南口音的小伙子正在下象棋。笔者和他们聊起来。年纪稍长一点的叫孙超,河南省邓州市都司乡人。问起经营情况,他指着面前的货物说:“卖完这点东西就回家种地去。粮食提价,家里来信说棉花也提价了,看来这地是有种头了。”
“种地与在这儿摆摊相比,那个划算?”笔者问。
“现在,地要伺弄好,收入也不孬。俺老家是产棉区。现在一斤皮棉7块钱,一亩地收100来斤没啥问题。要是棉花地里再套种点儿经济作物,一亩地至少弄个千把块钱。在这儿起早贪黑一天,也就十多块钱进帐,去掉管理费、房租、伙食费、水电费,一个月下来,剩不了几个子儿。”
年轻一点儿小伙儿补充说:“俺村一起来了五个人。前几天,他们仨已先回去了。”
东边卖百货的女青年接了话茬儿:“我们村一起出来了20多个,现在有一多半也都回去了。”她叫李秀兰,是湖北省广水市扬寨镇人,她一边打毛衣一边告诉我们:她和丈夫来北京已经两三年了。在家时听人说到北京可以赚大钱,来了以后才知道,摆摊的太多,生意并不好做。留下老人孩子在家种地,地也种不好。两头都捞不着。等租的房子到期,他们也想回去。
听说记者来采访,周围摆摊的都围了过来。河南固始县洪埠乡马埠村的朱学贵说:“照眼下的政策,种地真是不赖。要是化肥、农药不乱涨价,村里的提留款再少一点那才好。俺现在就怕国家给农民的优惠,全让涨价给抵消了。”
“真咧!要是农资不涨,负担不增,俺都想回去。”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笔者还从外地民工居住比较集中的大屯乡官庄村委会了解到,目前村里的暂住人口,比去年这个时候少了将近一半。到村里租房子的也明显减少,许多房主将房价连降了几次也没能把房子租出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