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阅读
  • 0回复

“凝聚力工程”报道之一走百家门知百家情——上海市长宁区华阳路街道党工委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03
第1版(要闻)
专栏:

  “凝聚力工程”报道之一
走百家门知百家情
——上海市长宁区华阳路街道党工委纪事
本报记者张严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城市街道党建工作如何抓?抓什么?上海市长宁区华阳路街道党工委认真抓好以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为主要内容的“凝聚力工程”,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了非常生动、非常感人而又十分成功的经验。
警醒篇:群众的疾苦,居民的要求,我们知多少?
华阳路街道党工委抓“凝聚力工程”是从1990年开始的。这年夏天,街道党工委结合实际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感到本地区的工作与党中央的要求有一定差距。他们认识到,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要从自身做起,从体察民情开始。
时值盛夏,刚担任街道党工委书记的陈建兴带领几位干部走访了几个特困户。当他们推开华银居委会阮阿三的家门时,眼前的一切令他们吃惊。失修的简陋茅屋里,一股刺鼻的气味扑面而来,墙上糊着发黄的破报纸,一件像样的家具也没有,菜橱里空荡荡的。阿三老人说,他家已有十几年没买菜了,吃的都是从菜市场捡回来的菜皮。而华营居委会一位老人的境遇更是令他们潸然泪下。在家徒四壁的黑房子里,老人睡在一张补了13个补丁的凉席上,因为长年瘫痪在床,背上长满了褥疮,肌肉同床板粘在一起了,稍一翻身,痛苦之状,惨不忍睹。还有一位患重病的老太太,一辈子没有拍过一张照片,临终之前恳求别人给她照一张像,待邻居拿着相机赶到时,老太太带着深深的遗憾永远地走了……这些老人的生活,与上海大都市绝大多数居民的生活形成了多么强烈的反差!
“真没想到我们街道还有这么困难的人!”干部们的心被震撼了,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自责。大家扪心自问:我们口口声声高喊为人民服务,可是群众的疾苦,我们到底知多少?
街道党工委“一班人”经过深刻反思,决定将所见所闻拍成录像片,在全体干部中播放。不出所料,录像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不少同志流下了同情和忏悔的眼泪。接着,街道党工委作出决定,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全街道开展“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的大规模的访贫问苦活动。
解难篇: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应该做什么
街道党工委的决定,变成30多名街道干部的自觉行动。他们纷纷把脚从办公桌底下抽出,走出“会海”,走出应酬圈,深入里弄,走进居民家庭访贫问苦。
街道党工委要求每个干部心中有一本群众的疾苦帐,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应该做什么。经过调查排队,街道确定10种人为走访关心对象,除了特困老人,还有重病患者、单亲子女、返沪知青子女、待业下岗人员、动迁居民等。
走访特困老人家庭,要看看他们吃什么菜,撩起衣服看他们穿什么衣,翻开被褥看看他们盖什么被、垫什么褥。看望单亲少年和知青子女,除了看他们吃什么、穿什么外,还要增加一项内容,看看他们的书包,了解他们是不是缺少文具。
走访本身不是目的,了解情况是为了解决问题。街道党工委制定关心措施,抓好落实,以达到理顺人心,凝聚民心的目标。
对待特困老人,他们在走访、分类、找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8条措施。3天内把救济款送到各家,医疗小分队免费上门诊治;建立“特困老人生产基地”;设立“特困救急基金”;还开展了“党员联系特困户一帮一活动”。1991年底上海气温骤降,风雪交加,水管破裂,街道党工委及时组织125名街道、居委干部和卫生员分成13个支队,冒雪踏冰,走访特困老人家庭,为他们送去热水袋、取暖器、收音机、补助金等。许多受助老人泪流满面地说:“只有共产党的干部才会这样做啊!”
动迁居民是这些年新出现的一个社会群体,这个群体人数多,困难也多。华阳路街道解放前是个棚户区,简陋危房多,所以,“安居”成为华阳路街道居民的第一心愿。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急居民之所急,想居民之所想,大胆进行旧区改造的探索,成立了上海第一个“街道住宅建设指挥部”。他们自讨苦吃,自寻出路,没花国家一分钱,新建住房150多栋,使地区65%的棚户得到了改造,56%的居民住上了新房。在旧房改造过程中,街道党工委时刻不忘动迁居民的困难,组织了140余名干部,分成14路,到近郊的14个动迁点走访,了解困难,调解租房纠纷,送上街道补助等等。1992年除夕,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陈雅华等3位街道干部顶着刺骨的寒风,乘坐摩托车来到市区边缘的动迁过渡地,当他们用冻得发紫的手把年货送给一位老太太时,老人一下子跪在地上连连磕头,她已无法用言语来表达4年多来街道党组织对她不断送医药、送钱物的感激之情。当3位干部与老人告别时,动迁点的居民们自动地夹道相送,情不自禁地高呼:“共产党万岁!”
知青子女回沪成为街道一个特殊关心层。一些家庭监护差,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一些家庭歧视他们,诱发他们情绪对立,纠纷不断;一些知青子女就业困难,生活无来源。对此,街道党工委要求干部对本地区400多名知青子女家庭进行逐户上门走访、解困,并投资50多万元,开办了两个“劝业市场”,解决了200多名知青子女的就业问题。
华阳街道党工委的送温暖工作,还有一个特点是自觉地做,千方百计地做,真正把工作做到“家”。在华阳,有两支特别的队伍,这就是“知心妈妈”和“SS”服务队。一些父母离异的单亲子女心灵受创伤,长一居委会首创了“知心妈妈”服务队,10个女同志担任了10个失去母爱的单亲子女的“妈妈”,时时关心孩子们的学习、身体、生活,无微不至。这一创举在全街道推广,如今81个缺父少母的孩子都有了自己的“知心哥哥、姐姐、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些留守老人、孤独老人、丧偶老人需要得到关怀,街道成立了一支由老年知识妇女组成的旨在为知识妇女精神解困、情感服务的社区志愿服务队——“SS”,如今这支队伍已发展到30多人。
华阳街道党工委除了注重给这些有特殊困难的居民排忧解难外,还着眼大多数,每年为居民群众办一些实事,从装路灯、补路面、护绿化、清楼道到整市容、拆违章、理堆物等,几乎事事都做。有段时间,街道居民自行车失窃严重,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车棚;许多老工人有看报要求,但因收入低订不起报;有些老人心中有愁结,需要有地方宣泄。为此,街道投入10多万元建造车棚、设立阅报栏、开设茶馆,虽然略显简陋,但还是满足了群众需求,受到了群众的交口称赞。
思辨篇: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坚持党的宗旨
华阳路街道党工委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坚持尽心尽力为群众服务,换来了广大居民群众对共产党、人民政府的信任和称赞。他们的经验说明了什么呢?
要用真心真情去做关心群众的工作。街道党工委“一班人”说:“群众把党看作希望,我们决不能让群众失望!”他们认为:绝大多数群众对我们基层党组织、对我们干部,并没有过高的要求;他们提出的大部分问题,都是我们应该做到的,做不好对不起他们。因此,他们为过去没有及时解决居民困难,感到十分内疚。对棘手的问题,他们决不推诿,街道能解决的,他们一定解决,街道解决不了的,他们决不给居民“打回票”,而是由居委会、街道干部为之四处奔走,一次不行,三番五次,直到解决为止。一位普通的退休工人患肝癌住不进医院,街道干部王露莺顶着38摄氏度的高温,10多次与患者原在单位联系,解决了住院费;街道团委书记鲍秀琴声泪俱下向医生恳求,终于使患者住进了医院。街道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感人事例,不胜枚举,他们这种为民解难、为党分忧的责任感,来自对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新形势下如何发扬光大的清醒认识所得出的结论,这就是——千变万变,党的宗旨不变;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坚持党的宗旨。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才能促进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促进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地区的稳定。(附图片)
华阳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陈建兴(右一)、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胜利(左一)慰问社会救济孤老赵富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