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阅读
  • 0回复

绿色宝库塞罕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03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新风物志

  绿色宝库塞罕坝
本报记者肖荻
从围场北上,溯滦河源头,是河北塞罕坝,对面内蒙古青山叠翠。暮春时节,风和日丽,陡然一阵狂风,对面山峦顿时变成遮天蔽日的沉沉云烟,乌蒙蒙、黑黝黝,犹似山雨欲来,天将塌、地将陷……
但,奇怪的是,仅仅数里之隔,我所在的这块地方却依然艳阳高照,山鸟啁啾,水波不兴,分外安详。这里就是行将建成的我国最大的国家森林公园、被誉为“绿宝石”的塞罕坝机械林场!是林海万顷改变了这里的生态环境。
早年,这里是清王朝“木兰秋狝”的皇家猎苑,满清皇帝在这里习武狩猎。康熙二十年(1681年)划为“木兰围场”,同治二年(1863年)围场放垦。据记载,当时塞罕坝森林茂密,古树参天,水草丰美。林场老职工闵庭耀如数家珍,他指着草原上数不尽的杜鹃、芍药、银莲、芍兰花“说古”:
“过去这里有句俗话:‘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奇花异草,珍禽异兽太多太多啦。可惜的是后来满清募民垦殖,尤其1937年日本侵略者进行的掠夺式采伐,加之山火不断,动植物和森林资源惨遭破坏。到解放前,塞罕坝已经由原始森林退化为草原沙丘……”
可喜的是,如今,“绿宝石”重现光辉了!
现在已担任林场工交科长的闵庭耀是1962年从丰宁机械厂调来的。30多年来的耕耘使这里又重现林海。他说,那时候可冷?!这里冬天长,春秋短,夏季不明显,积雪长达七个月。建场时这里一片荒凉,搭窝棚,吃莜麦。没菜,用盐水拌饭吃。夜里耕地时一群饿狼跟着嚼麦种,只只绿荧荧的狼眼像鬼火。到处是一两米深的雪窝子。一位分场长查林时连人带马掉在雪窝子里。第一任场长王福明积劳成疾,50多岁就病逝了。
经30多年艰苦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承包经营,全场总经营面积已达94000公顷,现有森林面积6.26万多公顷。其中人工林4.53万多公顷,天然次生林为1.73万多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6.7%。那天然林大多长在山坡上,一簇簇绿方阵昂然挺立。记者在人工林深处采到许多松蘑,几尺厚的腐殖质踩上去颤颤巍巍。落叶松、樟子松、白桦、山杨郁郁葱葱,阵阵香气沁人心脾。近年来这里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每年间伐杆材2000多万米,利税达300余万元,林场已步入林、工、商、旅游业综合发展的良性循环道路。记者在林区饭店里吃到的松蘑炖豆腐、蕨菜炒狍子肉,其鲜、其嫩、其美是大饭店里绝尝不到的。边吃边听到当地人的“打猎经”:狼溜山尖,兔子跑草滩、狍子跑山坡钻树林,狐狸扎犄角旮旯边……不过,现在好多东西是禁猎的。在滚滚绿涛中这里繁衍着百多种野生动物,其中不乏猞猁、黑琴鸡、天鹅等珍禽异兽。你可以买到鹿茸、白蘑、黄花、蕨菜、干枝梅、细鳞鱼以及大量中草药。
我心里默念:敬礼,美的默默的缔造者们!
冬季这里是林海雪原,夏天这里是避暑胜地。电影《玉碎宫倾》、《元帅之死》全在这里拍的外景。记者寻觅古迹景点,先后看到了亮兵台、将军泡子、塞北佛石庙、扣恳坟……
一位蒙族牧童牵来一匹枣红马让记者领略一下乌兰布通古战场风光。但记者一路走来更对这些留下深刻印象:塞罕坝林场总场办公室、宿舍十分简朴,但那里的飞机灭虫、人工化防,以及程控电台、电视卫星接收站、电台等设备却相当的现代化。那里的中小学校舍更是建筑物中最拔尖的,可见林场建设者颇有发展眼光。
林场老一代创业艰难百战多,新一代更大踏步走上潮头。21岁的技术员司瑞雪是从河北林学院毕业后自愿申请到这里来的。这里肉多菜少,文化生活单调,漫长的严冬多寂寥。但,这位颇有抱负的年轻人既热情工作又勤奋学习,学建筑、学构图、学花卉……多方面长本事,为大发展作准备。林场值得大书一笔的是建场30多年以来无大火灾,10年以来无火警。
1600多职工默默无闻的奉献,塑造了塞罕坝日益动人的美。(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