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0阅读
  • 0回复

为了大地的丰收——巴盟农业处高级农艺师白栋才素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03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人生舞台

  为了大地的丰收
——巴盟农业处高级农艺师白栋才素描
本报记者刘亮明
来到巴盟采访农业,总是听人们提到白栋才这个名字,小麦覆膜穴播新技术,就是他主持试验成功的。一见面,果然名不虚传。只听他从气候特点到生物学原理,把一项复杂的小麦栽培新技术,讲得深入浅出,明明白白。在场的人无不啧啧赞叹。
五十九岁的白栋才是自学成材的。他从一九五○年参加工作,至今一直在巴盟干农业,他把全部的汗水和智慧都奉献在这片土地上。
和许许多多的人一样,在“反右”和“文革”期间,他挨整受批。但是,他“放不下热爱的事业”,不少农业科技成果都是在那些苦难中萌芽的。
八十年代,白栋才渐入事业的黄金季节。他主持研究实验的一系列重要的农业科学技术,连续在盟内以至北方许多地区推广应用。被人赞为“大器晚成”,他总是苦涩地笑一笑。
巴盟农区地处河套,土地肥沃。但高寒低温的气候条件,加上陈旧的耕作方式,粮食亩产一直在五十公斤上下。八十年代,白栋才和当地农技人员大力推广使用化肥,粮食单产一下提高到二百公斤。然后连续四年单产又停滞不前。“难道这是个跨不过去的坎儿吗?”白栋才开始反复研究试验。他发现小麦收获后、玉米苗出前,有六十和四十天的植物可生长期。于是,他大胆探索试验,利用地膜覆盖技术把几千年的一熟改为两熟。
然而,新的耕作技术的推广并非易事。多数农民不接受,并把地膜覆盖讥讽为给土地“带孝”。但白栋才不气馁。“犯其至难,图其至远。”他说,农民一年收获一季,不见“真招”不敢冒险。于是,他在全盟各乡村广泛布点示范。时至一九八七年,地膜覆盖套种技术终于全面推开。全盟粮食单产一跃上到三百公斤,“吨粮田”“千元田”在河套大地上已比比皆是。到一九九四年,巴盟已累计推广地膜覆盖种植面积近七百三十万亩,总增效益达九点四亿多元。去年,他主持试验的小麦穴播覆膜新技术再获成功,使单产一下又提高一百三十多公斤。今年,全盟已全面推开。
白栋才成了最受农民欢迎的“活财神”,成了“在北纬四十度线上创造奇迹的人”,成了当地农业科技战线顶尖儿的功勋人物。
近几年,他已接待参观考察者一万多人次,课堂和现场培训农民技术员四万多人次,并获得自治区和盟两级科技成果奖十九项(次),被内蒙古自治区命名为有突出贡献的中年专家……
但是,他仍不满足。尽管多年的辛劳奔波落下一身的疾病,他依旧科研不辍,依旧“常拔掉输液针头就往乡下跑”,把奋斗的脚印踩在河套的田野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