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阅读
  • 0回复

齐心舞好“长江龙”——安徽“开发皖江,呼应浦东”五年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04
第1版(要闻)
专栏:

  齐心舞好“长江龙”
——安徽“开发皖江,呼应浦东”五年纪实
本报记者张振国
大江东去,虎跃龙腾,黄金水道,雄风大振。
长江流经安徽400余公里。皖人亲切地把这段水域称作“皖江”。
“搞活长江,就搞活中国的一半”——早已成为国人的共识。“搞活皖江,就搞活安徽的一半”——也已成为皖人的共鸣。
  纪实之一:抓住机遇,呼应浦东。
5年前的4月,党中央、国务院宣布长江的龙头——上海浦东对外开放。安徽省委、省政府如获至宝,立即组织数百名专家学者和党政官员,日夜兼程,调查研究,通宵达旦,制订方案,于1990年7月在长江岸畔的芜湖市召开省委常委扩大会议,围绕着对长江的“重新认识、远近规划、统筹协调、合力开发、大胆开放”展开热烈地讨论,迅速在沿江各省第一个作出“开发皖江,强化自身,呼应浦东,迎接辐射”的相应决策,表达了5000多万安徽儿女“共舞长江龙,齐打中华牌”的壮志雄心。
纪实之二:思想开发,价值无穷。
开发皖江的决策出台之后,在安徽,特别是在皖江经济带5市(芜湖、马鞍山、安庆、铜陵、滁州)3地(宣城、巢湖、池州)1900多万人民之中,激起阵阵波澜。他们深感过去那种“提篮小卖”的经营成不了大器,“小富即安”的心态展不开宏图,“外贸外行”的状况发不了“洋”财……于是,“醒来,铜陵!”“起来,皖江!”一场接一场开发思想的讨论迅速展开,在开放中学习开放的热潮遍及各个地市,使许多过去想不到、干不成的大事争到了、干成了。
历史名城芜湖,原因软硬环境不佳,外资不来,似乎患了“江梗阻”,直到1990年外来“内资”企业和“三资”企业,只有十几家。如今作为皖江的突破口后,已发展到700多家,吸纳资金40多亿元,而且取得芜湖港对外籍轮开放、芜湖市为沿江开放城市、芜湖前马场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3个“国家级”项目的重大成就。
内陆意识严重的安庆,似乎因雷池在他们的望江县境内,在经济上总是望江兴叹,“不敢越雷池一步”。5年的思想开发,不仅本市有80多家企业“越过雷池”,挺进上海,打入浦东,而且吸引150多家上海企业落户本地,闯进“雷池”。更为令人惊喜的是:他们面对市区狭小的困境,学习江苏昆山“自费开发”的经验,不花国家分文,只要了省政府一纸批件,不声不响,跳出老城,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吸引国内外资金17亿多元,成功地再造了一个现代化的小安庆。
长期受计划经济束缚的马钢公司,深感不能再吃“计划饭”,再做“马大哈”,1992年9月经国家批准,改制为规范化的股份制企业,面向国内外募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60多亿元,被誉为“中国钢铁第一股”。
为了表达安徽人的浦东之情,他们顶住百年不遇的大水,于1991年6月投入重金,在浦东陆家嘴黄金地段,开工兴建31层高的现代化商贸综合大楼——裕安大厦,成为全国第一家挺进浦东参与开发的省份。如今大厦已经建成,正成为安徽舞活“长江龙”,通向大世界的窗口。此举受到上海人民的高度称赞。
纪实之三:打掉自满,乘胜前进。
识机遇者为俊杰,会借东风者定能成功。今年4月下旬,省委书记卢荣景、省长回良玉又率领省地市各路官员和专家学者,采取“现场看,回头看,比较看”的办法,对皖江各地市考察了5天,接着就在芜湖坐下来开了3天省委常委扩大会议,确认“舞龙先得腰杆硬”的第一步目标已基本兑现。
凭借区位优势和扎实的工作,5年来,皖江两岸8地市的工农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入平均递增率,均快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粮油棉、人均财政收入占有量的前3名均在皖江流域;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十强县(市)也全部出在皖江。芜湖、铜陵、安庆、马鞍山4市均成为国家一类口岸,自营出口从无到有,现已成为全省自营出口增长最多的地方。
有比较才有鉴别。会上特地安排了两个“既有压力又有动力”的发言。人们在听了省人大赴江浙、省政协赴川鄂两个经济发展区的考察报告之后,深感前龙高飞,后龙劲舞,形势逼人,不进则退。于是,大家日嫌时光短,夜嫌时间长,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在5年前确立的“开发皖江,强化自身,呼应浦东,迎接辐射”16字开放战略的前提下,针对实际,充实了4句:“外向带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支柱”,决不“前拖龙头,后挡龙尾”,齐心办好安徽事,协力舞好“长江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