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老教授找到了科学研究工作的新道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3-11-04
第3版()
专栏:

老教授找到了科学研究工作的新道路
北京医学院解剖学科助教 何庆年
在北京医学院东楼一间敞亮的房子里,每天早晨工友刚把屋子打扫好,就可以看见一位和善的老人安详地坐在显微镜旁,开始他一天的工作。这时候,走廊里是安静的,同学们正在等待着第一节的上课铃声。不问暑伏或寒天,也不管刮风下雨,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这位老人就是解剖学科的马文昭教授,他今年已经六十八岁了。
解放前,马文昭教授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曾经历过种种的困难,也曾遇到过黑暗的阻力。一九三五年,他由于辛勤工作的结果,发见白鼠淋巴结被膜的结缔组织纤维之间,有一种染色由浅到深的“微质”,细心观察,可以鉴定这种“微质”形成未分化网状细胞的核,这种网状细胞产生淋巴结中各型的细胞。虽然这是他研究工作中的一个偶然的发见,但这个事实却是与阻碍着生物学发展的微尔和唯心论“细胞只能产生自细胞”的说教完全抵触的。因此,他的这一发见在当时不但不被重视,竟然受到奚落;他的论文也被扣压下来,最后发表时,这一部分多被删节。一个科学工作者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无疑是珍惜的,提起这件事情,马文昭教授犹有余痛,他曾感慨地说:“这些都是过去的事。”
黑暗过去了,太阳升起在东方。北京解放不久,他曾写信给卫生领导部门,征询对他研究工作的意见。卫生领导部门的负责同志除了亲自来看他,问他工作中有没有困难,并且在物质上给予支援。这就使他深深体会到祖国和人民对他的关切。从此,他一边担任着繁忙的教学工作,一边继续进行着科学研究工作。
后来,人民日报报道了苏联伟大生物学家奥·勃·勒伯辛斯卡娅院士在生物学上的巨大成就:从一系列的实验中完全证实了,细胞可以由无细胞结构的生活物质(即活质)演变而来。这就根本推翻了微尔和的说教,为生物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他看到这个消息以后,心里兴奋异常,认为这是生物学上的一个重大的新成就。他深信:新的社会制度才能为科学提供最好的发展条件,并向科学研究工作者提出迫切的要求。今年年初,领导方面调他的两个学生来专门作他的助手。开始工作时,他就对他们说:“以后,你们在工作中要作到分毫不苟;否则,就是对党、对人民不负责任。”这两句话充分表现了他的责任感和对新一代的期望。他又谆谆教育他们:“在科学上绝对没有可以投机取巧之处。我们行动的准则只有一个:为人民的利益服务。我的工作是本着这一条来作的,希望你们也时时刻刻想着这一点。对工作要踏实、认真、虚心、负责,绝对不能草率从事,科学研究工作里边任何一个小的马虎,都会使我们的结论发生错误。”他在实践里边履行着这一点,要是他的学生在研究中有一个步骤、一个操作没有作好,他就叫你重复一遍、两遍,他从来也不曾表示不耐烦。他又常常对他的学生说:“在旧社会里我是独自摸索着学的。为了掌握基本的知识,我足足花了六、七年的时光。我相信,你们是绝对用不了这么多时间的。现在,我除了作好研究工作之外,就是让你们学好。”他清楚地知道,在国家建设中,对于人材的需要是刻不容缓的。他经常对他的助手说:“不要只想到我的工作,同时要想着你们的学习,这也是重要的。”他不让他们固定在一件工作上,不断拟出新的题目让他们进行研究。他说:“你们要从各方面学习,打好基础,然后再提高。”这样,作为他的学生和助手,这两个年青人感到无限的亲切,在和马文昭教授相处中亲如家人。
对于年青一代的要求如此严格,那末,他对自己呢?在学习上,首先是在学习苏联上,同样是勇往直前的。去年寒假,北京医学院组织教师进行俄文速成学习时,他愉快地参加了。在这一艰难而紧张的学习中,他自始至终保持着饱满的学习情绪。此后,在辅导员的帮助之下,他仍然读文章,记单字,同时他又鼓励别人掌握俄文阅读的本领。他能细心地阅读勒伯辛斯卡娅的著述,并在研究工作中运用她的新的观点和方法。他说:“以前,我们对自己观察到的许多现象往往不能加以解释,今天我们才有可能更深刻地理解它。对于勒伯辛斯卡娅的学说,要更多地进行研究,从实践里边来检验它,进一步补充它。”这种虚心向苏联学习的态度,给他的研究工作带来了新的力量。最近,马文昭教授和勒伯辛斯卡娅院士又建立了联系,互相交换研究成果。勒伯辛斯卡娅院士在一次来信中说:“首先,请允许我对您的来信致以深厚的谢意,您对我的研究工作给予了一定的评价。你的工作完全证实着和发展着我在这方面所从事的事业。使我非常高兴的,是您同我一起以自己的工作成绩反驳了微尔和的伪科学。”勒伯辛斯卡娅这封热情洋溢的信,更加鼓舞了他。在他研究如何增强动物体内巨噬细胞的功能,即增强对侵入体内有害物质的抵抗作用时,依据勒伯辛斯卡娅的学说和他自己所观察到的事实,对巨噬细胞在局部产生的过程,提出了新的解释。最近他又依据勒伯辛斯卡娅学说中所提出的基本观点,来检查动物创伤愈合过程中细胞新生的问题。这在理论和实用上,都是有一定的意义的。
马克思曾经说过:“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安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马文昭教授正是以“数十年如一日”的工作精神,以他再接再厉向苏联学习的态度来实践着这一句名言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