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阅读
  • 0回复

汾水香泥秀澄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04
第4版(副刊)
专栏:艺与人

  汾水香泥秀澄砚
梁冬
去年10月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中国名砚博览会上,失传几百年的绛州澄泥砚重放异彩,被博览会评为金奖。挖掘和抢救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人就是山西新绛县博物馆馆长蔺永茂。
1986年,刚调到博物馆工作的蔺永茂从县志上看到,新绛不仅有1400年历史,而且传统文物甚多,有的沿袭下来,但有的已不见,其中历史上有四大名砚之称的绛州澄泥砚,因其工艺繁杂,烧制出品率低,在明末清初逐渐失传。一次他遇到天津博物馆古砚鉴赏专家蔡鸿茹,蔡教授道出对绛州澄泥砚永沉河底的惆怅之情,希望绛州人使古砚瑰宝再放异彩,这一切深深敲击着蔺永茂的心扉。从此,他立志探索开拓这一领域,让失传几百年的绛州泥砚再现天日。此时,蔺永茂已年近五旬,需要一个得力助手,他便动员自己的儿子蔺涛放弃在县城教书的优越条件,回到家乡光村任教,用自己宽阔的农家院落建窑烧砚。
据史书记载,绛州澄泥砚兴于唐,盛于宋,明代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其质量细腻,纹理纷呈,抚如童肤,扣之有金声,贮水不涸,历寒不冰,润笔不损毫,发墨腻而不滑,坚而不燥,为历代文人所赞美。清时乾隆皇帝尤为偏爱。为恢复挖掘绛州澄泥砚的传统工艺,蔺永茂在成堆的书籍里觅寻,查找有关澄泥砚的技术资料,他把古人的片言只语搜集记录,用心体会,耐心领悟。总结出采用汾河天然泥沙,经过过滤、沉淀、制坯、烘干、雕刻、焙烧、细腊、刨光等几十道工艺。前人的总结,要靠实践去完成,汾河采集澄泥和烧制是其中的难中之难,澄泥砚之所以失传恐怕也在于此。蔺永茂和他的儿子蔺涛为此整整费了6个年头。采泥是以绢袋放置汾河中,使细泥沙进入袋中,逾年后再取。父子俩到汾河中间放置绢袋,突然一股洪水袭来,俩人几乎丧命。几百块泥砚装进土窑,烧了七天,不料一声炸雷,窑崩了,惊得院子里鸡飞狗跳猪跑圈。一次,蔺永茂小心翼翼地打开窑门,傻眼了,泥坯全部破碎,一块成品也没有。为研制澄泥砚,他几乎用去所有积蓄。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总结,他不气馁,不回头。烧窑的温度火候,他整整记录了四大本。到1991年的8月,终于试制出三块澄泥砚,蔺永茂捧着这至宝,流出了泪水。
蔺永茂成功了!绛州澄泥砚再现了!经专家鉴定,确认其集实用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有实用价值和鉴赏、收藏价值。如今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澄泥砚,色调有的似鳝鱼黄,有的如绿豆沙,有的若玫瑰紫,有的呈朱砂红;造型有的如明月当空,有的似龙盘虎踞,有的像孔雀开屏;“伏羲渡海”、“平湖秋月”、“凤凰涅槃”、“鱼鹰展翅”等古色古香的绝品,更令人赞不绝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