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2阅读
  • 0回复

红军村里访红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05
第2版(要闻)
专栏:“重走长征路”纪实

  红军村里访红军
本报记者卢新宁
当儿女们告诉说“中央的慰问团要来”时,83岁的张方毅哭了。
江西省兴国县城西,有个绿树掩映的红军村,老红军张方毅就住在这里。
19岁那年,张方毅参加了革命的队伍,那时他的家乡是红红火火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三面崇山环抱的兴国,是被毛泽东誉为“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的“模范县”,当时23万兴国人中,就有5万像张方毅这样的年轻人跨入了红军的队伍,苏区参加红军人数最多的兴国县,被称为“创造百万红军的先驱”。1934年10月,年轻的张方毅辞别父母,和他许多同乡一起,随红军主力部队踏上了长征的征途。
张方毅这一走就是30多年,他的父母自此没有儿子的音信。解放后,张方毅的名字被列入了烈士名单,直到1952年的一天,张方毅携儿带妻风尘仆仆地出现在父老乡亲面前,年迈的父母才知道儿子还活着。而此时,12038个年轻的兴国籍的青年倒在了长征途中,永远地回不来了。
1952年部队整编时,张方毅有许多去向可以选择:他在陕西娶了个西安姑娘,可以留在西安;也可以去天津或其他城市。可张方毅说:“革命成功了,我也应该回家乡看看爹娘。”于是,这位延安大学医学系毕业的、原西北地区某处政治部主任推着独轮车,顺着家乡的土路,站到了惊喜莫名的爹娘面前。
张方毅有7个儿女,几十年来,他从未为任何一个子女托关系、走后门,却坚持将本可不参军的独生儿子送去当兵。自小而大,他们从父亲那里得到的唯一财富是父亲的言传身教。张方毅至今仍用着1950年结婚时从西安带回来的脸盆,至今坐着破旧的竹椅,拒绝儿女们为他买沙发,但他却从极少的工资中拿出钱来为乡亲买水轮车、修桥、铺路……讲起父亲的故事,张方毅的儿女们说着说着就哭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