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阅读
  • 0回复

规模效益从哪里来?——江铃汽车集团发展壮大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06
第2版(经济)
专栏:中国经济效益纵深行

  规模效益从哪里来?
——江铃汽车集团发展壮大纪实
中国经济效益纵深行记者庹震李厚信廖国良
“井冈山”这三个字,在中国有很高的知名度,作为地名,她曾是革命的圣地。然而,当十几年前江西汽车制造厂生产着单一的“井冈山”牌子的汽车时,这个厂产品由于技术水平低、品质差,销路一直不畅,6年累计亏损5600万元,相当于国家投资的3.5倍。
1984年,孙敏受命于危难之时,挑起了拯救和振兴处于贫困潦倒境地企业的重任。企业于1985年3月,与日方签订合同和协议,引进日本五十铃轻型汽车制造的全部技术及关键设备、成套的驾驶室模具、焊接夹具等,主导产品一举由50年代水平跃为80年代中期国际水平。当1986年国家正式把日本五十铃作为我国“七五”计划重点车型,并组织国家重点企业开发这一产品时,“江西五十铃”已经奔驰在大江南北,占领了市场。
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之后,江铃开始奇迹般崛起:1985年,由江西汽车制造厂牵头,组建了“江西轻型汽车联营公司”;1988年,组建“江西汽车工业集团公司”,通过省级计划单列,强化了成员企业的联合和合作;1991年,组成以江铃汽车为龙头,实行资产一体化,具有产权纽带联系的江铃汽车集团,由江西省政府授予行使国有资产管理权。从1988年到1994年,江铃先后用兼并、合并、控股等方式,“吃”掉了南昌缝纫机厂、江西拖车厂、南昌钢圈厂等企业,组成了各种零部件专业生产厂,使企业实力迅速壮大。集团在优化资产存量、实行资产重组基础上,实现了规模效益的目标。
走规模效益之路,江铃在改组、改造中善于抓住合作发展的机遇。1994年,江铃集团实现了与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的多方位合作。
江铃成为拥有19个全资子公司和控股公司的大型集团企业、摊子一年大一年,在进行资产重组之后,用什么样的机制来进行经营运作呢?
江铃集团公司总经理孙敏的对策是,精简公司管理机构和人员,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干部竞争机制,在质量与配套关系问题上,取消集团内保护政策,在集团内实行市场化经营,相继把一批具备条件的分厂、子公司推向市场,选择优秀的经营者实行授权经营。对分厂和子公司,实行效益优先,重点考核资产保值增值,按一定比例承担投资回报。对集团内各企业生产的配套件,在保证完成公司指令性计划的前提下,允许向社会供货,甚至可以向江铃的竞争对手供货,鼓励多产多销。在集团内形成多个中、小利润中心,壮大集团综合实力。
10年来,江铃集团在技术改造上善于集中有限资金,分项目轻、重、缓、急,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在组织项目实施过程中,采取投资一个项目,建成一个项目,投产一个项目,决不允许有“胡子工程”,以此加快投入,快出产品,实行项目资金滚动发展。1994年完成技改投资6.206亿元,大多数项目都做到了当年投资改造,当年投产见效。
10年,仅仅10年,江铃汽车集团在江西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创下了步步大发展的基业:集团已建成年产12万辆轻型卡车的基本框架,正朝年产20万辆轻型卡车的目标迈进。1994年,集团实现销售收入24.57亿元,实现利税2.9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9.23万元。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