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重农促工 强工护农嘉兴经济发展“鱼与熊掌兼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07
第1版(要闻)
专栏:

  重农促工 强工护农
嘉兴经济发展“鱼与熊掌兼得”
本报讯记者康燕评述:经济发展是不是一定要以萎缩农业为代价?一向以粮油生产著称的浙江嘉兴市,在抖起工业羽翼的同时,又丰满了农业的翅膀,与其所辖市县一起跃入全国百强行列。他们的实践证实:鱼与熊掌可兼得。
6月5日,多方筹集的5亿元资金,已投入到50余万担春茧的收购中。迄今为止,该市收购所有农副产品,从未向农民打过一张白条。
去年向国家交售1亿多公斤粮食的嘉兴人,今年又把目标升高一倍多。多年以来,该市一直保持着浙江省“粮仓”的光荣称号,市委书记王国平说:“这份不变的荣誉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变。”
最重要的变是经济发展思路的变。市长杜云昌把“变”概括为六个字:稳定,打碎,重塑。
稳定,就是稳定粮田面积、稳定粮食生产。这无需多说。打碎,就是调整结构,先从农业内部做起。凡到过嘉兴的人都会对那片土地演奏的“四色旋律”赞不绝口。金色是丰收的粮田,白色是人们对大棚蔬菜的形象比喻,而绿色和蓝色则是对瓜果及水产养殖的概括。去年,他们从金色的粮食和白、绿、蓝三色中获得了近40亿元的产值。最使“四色”生辉的莫过于紧靠上海的嘉善县了。县委书记高梦良很坦然地说:我们从农业中看到的不是包袱,而是优势。农业发展不仅丰富了上海市的菜篮子,也富了嘉善农民。
利用优势,培植优势,发展优势,是嘉兴振兴工业的新路子。杜云昌市长有句形象的话:突破传统工业要敢于“无中生有”。1994年实现的600亿工业产值中,扮演主角的是丝绸、毛纺、皮革、化纤四条“大龙”,而这些“大龙”都是从田头舞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工业是农业的出口,农业是工业的后盾,两者相互依存,共荣共富。这就是嘉兴“重塑的工农体系”。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600亿工业产值和40亿农业产值的悬殊对比。王国平说,可不能小看40亿,农业是具有支撑作用的产业,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对第一产业的依赖不是减弱,而是更趋增强,如果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有效供给不足,不仅工业和整个经济的发展会失去基础,而且会使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矛盾更加突出。为此,该市坚持对农业四倾斜:领导精力倾斜,政策措施倾斜,资金供应倾斜,科研投入倾斜。
就像母亲孕育孩子,嘉兴农业和工业之间连着一条剪不断的脐带。郊区新丰镇去年粮食总产达到3344.2万公斤,亩产高达1023.76公斤,连续五年实现亩产超吨粮;交售国家商品粮1265万公斤,国家粮食定购任务完成率达175.5%。支撑这些数字的是大批镇村企业,该镇通过建立“以工补农”和“以工建农”制度,引导企业足额上缴农业发展基金,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像新丰镇这样“以工建农”的,在嘉兴比比皆是。
在嘉兴,工业对农业的贡献不只在于钱。为了农业,工业做出“牺牲”的事也不鲜见。例如,为保证每年60余万张优质蚕种的健康生长,保护耕地,该市不仅限制而且每年都要季节性停掉300多座砖瓦窑。仅此,虽然要损失几个亿,却保证了占全市30%的丝绸一条龙的良性循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