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香港九五立法局选举选民登记冷冷清清舆论认为彭定康政改方案并不为广大市民接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07
第4版(要闻)
专栏:

  香港九五立法局选举选民登记冷冷清清
舆论认为彭定康政改方案并不为广大市民接受
新华社香港6月6日电香港九五立法局选举选民登记6月1日结束。据香港报纸报道,初步的统计显示,地区直选的选民登记率约有六成左右,而新增9个功能组别选民登记率只有三成多,原有的旧功能组别则只有二成左右。香港舆论普遍认为,选民登记出现这种“惨不忍睹”的情况并不意外,因为按照彭定康政改方案设计的这次立法局选举,存在很多弊端,“并不为广大市民接受”。
香港报纸普遍注意到,尽管港府为这次选民登记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采用了各种手段,但选民登记率、尤其是功能组别的登记率仍然非常低。《成报》的社评说,港英当局用各种手段催促新9组的选民登记,但却不免顾此失彼,旧有功能组别选民登记率变得惨不忍睹,有的只有一成多。《大公报》的一篇专栏文章指出,为了提高选民登记率,港英当局花费了大量纳税人的金钱,而登记率仅在10%至30%而已。《东方日报》的评论在列举大量事实后指出,种种近乎“威逼利诱”的招数出尽之后,选民登记还是未获得热烈响应。
对于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香港舆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不少评论指出,彭定康政改方案打着推进民主的旗号,但事实上脱离香港的实际,违背与基本法相衔接的原则,因而并不能被广大香港选民所接受。《大公报》的社评指出,世界上凡是成功发展民主的地方,都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扩展的过程,期间包括各种体制的建立、程序的完善、观念的成熟。彭定康的方案违反了与基本法衔接的原则,脱离香港实际,歪曲民主理念,单把多发出选票就说成是“公平、公开”,使9个新的功能组别的选举根本破坏了功能团体选举的本来意义,实际等于变相直选。立法局本来已经有分区直选、个人投票的议席,而彭定康的方案又把功能团体议席直选化,造成混乱和矛盾,令选民冷淡以致反感,这是导致登记率低的主要原因。《经济日报》的专栏文章认为,除了一些技术原因外,在功能组别选举中,“有些公司及董事根本不想登记,因为他们不支持港督彭定康的方案,更认为现在的立法局已太政治化,不是解决问题的地方,所以懒得去登记。”
很多报章还指出,根据彭定康政改方案设计的这次立法局选举,存在很多逻辑上的混乱,令选民根本无所适从,这也是选民登记率低的一个原因。《快报》在评论中指出,9个新的功能组别的划分相当混乱,完全不同性质的行业,竟划归同一组,例如记者、出租车司机和菲佣同属“公共、社会及个人服务界”,实在匪夷所思。《东方日报》的一篇评论说,彭定康的政改方案,以新增9个功能组别为得意“发明”。但这9个组别在选民归类方面,出现风马牛不相及情况,许多人根本搞不清楚自己属于哪一组别。
在分析原因的同时,一些舆论还对选民登记率低的后果表现出忧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选举很可能不公平、不能体现民意,甚至导致香港民主步伐的倒退。《经济日报》的专栏文章指出,在有的功能组别登记选民只有几百人、投票率又很低、可能有的候选人只要几十票就可以当选的情况下,若这些组别中有人在选民登记中努力拉得几十间组别内的公司派人登记作选民,便可稳操胜券,令选举变得不公平。《成报》的社评认为,彭定康的政改方案,旨在扩大九五立法局选举的直选成分,不仅增设功能组别,合资格的选民数目也大幅增长,实行变相直选。如果新增功能组别选民登记率偏低,当选者的代表性就会受到质疑,连带9月选出的立法局的公信力也会蒙损。《文汇报》的社论指出,新增9个功能组别的设计根本违反了所谓“扩大民主”的宗旨,它所带来的扰民、耗费、混乱和分化等种种弊端,使选民对它极其冷漠和排斥,而选民由反感发展到拒绝登记投票,实际上导致了民主的倒退。
香港舆论认为,从这次选民登记的情况来看,彭定康的“政制方案”称不上是公平及为港人所接受的。有的报纸还建议九七以后特区政府应作出改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