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为“乒乓热”保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07
第8版(体育)
专栏:体坛絮语

  为“乒乓热”保温
刘小明
天津世乒赛后,许多大中城市,甚至包括县城村镇,到处可见孩子们手持乒乓拍,或对墙击球,或在简易球台边挥拍对打。有的干脆平地画上线权充球台,砖头当球网,玩得也很开心。
此情此景令人由衷高兴。正像巴西、阿根廷街头巷尾的踢球少年中涌现出了贝利、马拉多纳等足球天才一样,未来的乒乓明星也一定孕育于今天这些小乒乓爱好者当中。中国乒乓球运动旺盛的生命力也正体现在这种高度普及之中。
不过,当人们稍深入了解一下,便可发现今天的“乒乓热”也有不同于六十年代“乒乓热”的地方。当年是校校有球台,班班有球队,少体校遍地开花,小型比赛多种多样。如今青少年通过传媒观看了我国乒乓健儿夺冠风采,受到鼓舞和感染,自发加入乒乓大军。孩子们打球热情很高,可是现在多数学校苦于经费不足,无力提供球台场地,很难找到好教练指导。体校乒乓班比起二三十年前恐怕少了一半。
体育部门特别是乒乓球界,如果不能趁热打铁,真正重视并组织好青少年乒乓球活动的开展,由第四十三届世乒赛而掀起的“乒乓热”很可能持续不了几日。孩子们不可能总是在街头院落的水泥地面球台上过乒乓球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