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阅读
  • 0回复

荆门石化:“内功”三步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08
第2版(经济)
专栏:中国经济效益纵深行

  荆门石化:“内功”三步棋
中国经济效益纵深行记者夏斐查德祥张波
荆门石油化工总厂地处湖北腹地,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因70年代备战需要而突击抢建,设备陈旧耗能高……然而,这样一个先天不足、后天不“厚”的老企业,近年来却不断创造新成绩:
1993年实现利税达5.3亿元,跻身全国同行业十强之列;
1994年实现利税5.88亿元,其中利润1.99亿元。每吨原油所实现的利润达83.4元,居全国石化企业前列。
荆门石化缘何搞得这样好?厂长马金魁说:“一个企业,关键是要找准自己的路。我们没有大规模铺新摊子,也没有一味地追求高速度,我们走的是一条依靠科技进步、严格扎实管理、苦练内功的内涵式发展之路。”
第一步 扎实管理
在厂区,记者看到,清晨7点30分,工人们踏着“咱们工人有力量”的乐曲上班了;车间里,“沟见底,轴见光,设备见本色”,不仅所有的机器、仪器擦得一尘不染,道路整洁干净,甚至找不见一片废纸。翻开记录本,“十交五不接、样样都不缺”的交接班制度执行得一丝不苟。由于工人们保持了传统的工作态度和作风,设备管理严格,1994年8月,这个厂主要生产装置成功地实现了“两年一修”。
现代思维、现代观念也在这个厂处处体现出来。1991年8月,总厂厂长马金魁、党委书记王瑞光上任后,积极稳妥地推进劳动、人事、分配制度三项改革,工人实行竞争上岗、干部实行合同聘任。近万名工人在不同的岗位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与企业签订了上岗合同。60多名副科级以上干部落聘。总厂还精简、合并了12个处室,充实了销售、计划、财务等营销处室的力量,逐步建立起以销售为龙头的经营管理体系和以调度为中心的生产指挥系统,企业的市场触觉更加灵敏,应变能力大大增强。企业果断地将宾馆、机械厂、运输公司等10多个后勤及辅助性生产单位分离出去,分流职工3900多人,占全厂职工总数的31%。这样,劳动生产率有了大幅度提高。
第二步 依靠科技
催化裂化是石化企业效益最好的装置,IV型催化裂化装置在50年代曾居国际先进水平,但到了70年代则落后了,荆门石化总厂果断地在装置上采用新型提升管——高效再生新工艺。此后,企业又利用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技术,对这套装置进行7次大规模技术改造,使装置的加工能力由最初的60万吨/年提高到100万吨/年。这套装置的技术改造分别获得了中国石化总公司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尝到甜头之后,这个厂又集中有限的资金对酮苯脱蜡、糠醛精制、丙烷脱沥青等近10套装置进行“大手术”,取得的经济效益也非常可观。近10年来,这个厂平均依靠科技进步所形成的年效益已达两亿元。
第三步 瞄准市场
1992年以后,这个厂先后开发出了半炼蜡系列、全炼蜡系列、微晶蜡系列和橡胶防护蜡系列等4个系列20多个牌号的石蜡产品。石蜡产品的系列开发,只是荆门石化科研开发较小的一部分。为了适应市场需要,企业成立了设计院、研究院,形成了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从设计、研制到试制、投产的一条龙开发体系。每年投入资金3000万元用于产品开发。目前,这个厂的产品品种已由投产初期的不足30种增加到90多种,产品出厂合格率已连续15年保持100%,有19种产品分别获得国家金质、银质奖和省(部)优秀产品奖,优质品产值率达58.2%。仅润滑油由低档提为中高档一项,每年就为企业创造效益3000万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