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130岁正年轻——江南造船厂进军国际市场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08
第2版(经济)
专栏:

  130岁正年轻
——江南造船厂进军国际市场纪事
本报记者江世杰
眼下,用“年老体弱”、“年迈体衰”来形容“一五”期间建成的许多工厂,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然而,在今年6月3日满130岁的江南造船厂,第42任厂长陈金海对记者说:经过十多年来国际船舶市场狂风恶浪的严酷锻炼,我们这百年老厂显然是“返老还童”了!
他列举以下数据和事实:1979年以来,江南厂共造各种舰船145艘243万吨,是改革开放前30年建造吨位的2.7倍。其中,建造出口船31艘122.2万吨,船东分布于美国、德国、挪威、波兰、比利时、意大利和香港地区。目前正在建造和已签合同的出口船有十多艘60多万吨,生产计划已排到1998年。
知耻而后勇
创建于1865年的江南造船厂,孕育了我国第一代产业工人。新中国成立以后,又在厂史上写下了建造第一艘潜艇、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第一批远洋科学考察船等70多项“全国第一”。但是,从1979年开始,军工生产任务急剧减少,这个万人大厂“肚子”吃不饱了;再加上军工产品只能获得微利,企业经济效益没有涨潮只有落潮。
怎么办?是坐等国家给“饭”吃,还是自己去找“米”下锅?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抓住当时世界性造船高潮的最后一个波峰,积极扩大船舶出口,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1980年,江南厂与香港船王包玉刚签订了建造两艘2.7万吨散装货船——“世沪号”、“世谊号”的合同。因为这是第一次建造商业性出口船,厂里特地请来日本专家帮助进行质量检验。
应该说,对于造出口船,全厂上下都是极其认真的。但是,当船体的第一个试验性分段焊成,日本专家却在这个分段总共300来平方米钢板上,密密麻麻地画了300多个表示质量不合格的白圈。
厂领导此时清醒地认识到,这就是长期封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造船规范、技术标准、管理方法上的明显差距。这种差距必须尽快缩短以至消除。于是,厂里陆续采取了几项重大措施:组织11个课题组100多名技术人员到日本考察,派研修生到日本船厂学习造船技术和管理;组织力量搜集国际船舶规范;按照国外技术标准对生产设施进行力所能及的技术改造;借鉴外国经验,结合本厂实际,实行“双管齐下”的自主质量管理。从硬性约束到自觉执行,从很不习惯到熟能生巧,江南厂终于闯过了走向国际市场的第一关。交船之时,包玉刚先生说“世沪号”可与日本任何一家造船厂建造的船媲美。
知难而奋进
1986年到1988年,世界航运和船舶市场进入持续萧条。在造出口船舶微利、无利甚至亏损的情况下,还要不要再去积极争取出口船舶的订单?是不是应该退出这充满风险的国际船舶市场?
江南厂的干部职工认为,中国不能没有造船业,百年老厂不能不造船。为解决生产任务不足的困难,厂领导明确提出了以造船为主体,以修船和生产非船舶产品为两翼的“一主二翼”的经营方针。他们积极承揽国内外船舶修理业务,打捞船、挖泥船、远洋货轮和各种外轮都修,使修船产值和利润逐年增长。与此同时,又注意发挥建造大型非标准设备和钢结构工程的优势,成功地开发了港口设备、起重机械、娱乐设施、活动房屋等非船产品。可以说,只要用户需要,只要有利可图,不管产值大小,他们都认真去干。
对于造船特别是造出口船,即使是微利、无利或亏损,江南厂仍然是以主体地位对待。各级干部和技术人员、操作工人,夜以继日地奋战在生产现场。夏天,船舱钢板在骄阳下热得发烫,机舱里闷热得像蒸笼。冬天,船台上寒风凛冽,船坞里江水刺骨。在海上试航时碰上狂风恶浪,往往是边呕吐边操作。全厂职工顽强拚搏,终于在1988年创造了一年提交五艘高技术高难度出口船的新纪录,在我国船舶行业中第一个冲出了经济效益的低谷。
中国的光荣
前几年建造出口船舶,从洽谈合同到交船,一般要两年多时间。在这样长的周期里,各种因素复杂多变。能不能严格按合同如期交船,不仅关系企业当前经济效益,而且关系企业的信誉和未来。
1989年春夏之交北京发生政治风波之时,江南厂正在为美国拉斯科航运公司建造两艘6.4万吨级散装货船。这是中国造船行业第一次打进美国船舶市场,江南厂上下一心,认真对待。但事有凑巧,七八月间该厂在资金、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方面,都碰到了困难。特别是两台关键的船用主机,要拖后半年才能到厂。拉斯科公司总经理刘易斯,对这两艘船能否按期交船很不放心,几乎每天给他的驻厂监造师打一次电话。
厂领导明白按时交出这两艘船的意义,决心把这当作一次锻炼提高应变能力的机会。首先是大胆改进造船工艺,接着是动员全厂上下争分夺秒地赶,使生产进度明显加快。其中第二艘船的船台周期仅用了113天,比以前建造的同类型出口船少用240天,创造了本厂历史上船台周期的最高纪录。
船型先进,质量良好,信守合同,江南厂赢得了世界各地客户的广泛信任。到今年5月为止,该厂手持出口船订单接近70万吨,生产计划已安排到1998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