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治学严谨出人才——访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08
第7版(国际)
专栏:英国通讯

  治学严谨出人才
——访英国伦敦大学学院
本报记者李文政
始建于19世纪20年代的伦敦大学学院与牛津和剑桥并列,被称为英国“水平最高的三大学府”。该校最早称为伦敦大学,后与当时刚刚兴建的一些学院合并,仍称为伦敦大学,而原来的“伦敦大学”为表示其与后来学院的区别,遂更名为“伦敦大学学院”。学院有8大学院、72个系,学生1.3万。在1993年英国对各大学研究水准的综合测定中,该校有37个系被评为具有国际一流水平。不久前,记者应伦敦大学学院副院长鲍尔斯和该院医学院苏哈米教授之邀,访问了这所闻名世界的高等学府,印象殊深。
伦敦大学学院治学严谨,注重实际,建校100多年来,人才辈出,成果累累。全院有9名英国科学院院士,仅该院的工学院就有10名教师是英国皇家工程学会会员,100年来,该院先后有7人获得诺贝尔奖:研究惰性气体的拉姆齐、为无线电理论奠基的弗莱明、研究物理的布拉格、生理学的希尔和赫克斯利、医学的梅达沃和生物物理的卡茨。希尔教授获诺贝尔奖时年仅32岁。他为掌握人体肌肉的能量变化周期,经历8个寒暑,吃住在学校,工作累了,就在教室或实验室打个盹。8年间,平均每年写出20篇论文,终于少年成名,成为后人的楷模。欧洲首例在麻醉状态下的手术是在这个学院里进行的,它为外科学打开一个新世界;世界第一台扭力测力机也是在这里制成的……鲍尔斯副院长满怀感慨地说,一代代学者的科研成果,犹如大海的波浪一样,一浪高过一浪,成为伦敦大学学院最富生命力、最富创造力的象征。他说,巨匠们那种讲究实际、注重研究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后来者,成为这所大学的宝贵传统。
现年57岁的苏哈米教授,从伦敦大学学院的医学院毕业后留校工作已有30个年头了。30年里,他发表了7本专著,200多篇论文。他领导的肿瘤系在控制癌症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鼓舞人心的成就。他的研究室研制的30多种治癌药物,是英国大医药公司最欢迎的产品。苏哈米教授本人是骨癌治疗权威。在他主持下,在学校附属医院设立了有各科权威参加的药物治疗、化疗和放射治疗病房,不采用截肢的方法,使骨癌病人治愈率提高到50%以上。在基础理论方面,苏哈米教授正在探索在肺癌细胞表面找到新抗原的可能性。他的同事们,在以抗菌素治疗胃淋巴肿瘤方面、在非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方面和乳腺癌预报等方面取得了新成就。
重视实际是伦敦大学学院的传统。医学院的学生头两年在教室里上基础理论课,后3年在有经验的导师带领下,进行临床学习。毕业后,还要在主治医生带领下,进行两年至3年实习,才能独力工作。苏哈米每周给本科生上4个小时的理论课,还用83个小时在医院带学生,或参加会诊,讲课与研究没有明显的界限划分。这种体制使他最大限度地接触新问题、新思想,也就不断有新的研究课题。不过,他并不在医院再领取报酬。另外,所有的教授都是公开招聘的,通过竞争,聘用了校内外的一批优秀教授,这就保证了第一流的学者成为各学科的领路人。著名的学者以来此为荣,因为这里有他们充分施展才华的天地。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有4位是从事医学方面研究的,就是证明。
由于该学院贡献突出,英国政府在拨款方面给予一定照顾,但与其它大学相差不大。在经费上,它主要是得到社会的支持,仅去年一年,苏哈米教授主持的癌症研究得到的赞助款就达1000多万英镑。而苏哈米教授并不因此索取额外报酬。
告别苏哈米教授时,他对记者说,癌症研究相当困难,每个人只能在某个方面取得一定的进展。如果大家都能取得一些成绩,我们就能在控制癌症方面进入新领域,我们也就能在科学研究的这座丰碑上镌刻上自己的名字了。
(本报伦敦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