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长中国人的志气——记北京科技大学校长杨天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08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长中国人的志气
——记北京科技大学校长杨天钧
本报记者汤李梁李宏伟
五十二岁的杨天钧快人快语,且风趣幽默,身上透出的是热情奔放的性格。这位与钢铁打了几十年交道的人,如今拥有多顶桂冠:北京科技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杨天钧动情地对记者说:“我事业上的每一个亮点,莫不与北科大紧紧相连。”
北京科技大学的前身是北京钢铁学院。就是这座“钢铁摇篮”,造就了这位楚地才俊。一九六五年,杨天钧由冶金系毕业,投入“守炉餐、伴炉眠”的漫长岁月,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一九七八年,他以三十五岁“高龄”,考取硕士研究生。一九八二年,杨天钧获得德国为世界范围优秀中青年学者提供的最高奖学金——洪堡奖学金资助,到德国最负盛名的亚琛工业大学冶金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获博士学位之后,没有贪恋那儿优越的科研及生活条件,毅然回国效力。
回到北科大,杨天钧潜心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在科学的海洋里遨游,研究成果引起国内外工业界瞩目。他曾应邀赴德国主持中德合作项目“包头铌资源综合利用选冶新流程”;曾作为客座教授参加德国高炉富氧喷吹煤粉工业实验;曾应邀赴瑞典主持高炉强化喷煤试验。德国冶金专家古登纳教授对杨天钧的学术造诣深为叹服:“杨先生的每一个课题,都有出人意料的结果。”
一九九三年十一月,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教授古登纳率代表团访华,他在国际学术会议的宴会上,对杨先生的“氧煤喷吹高炉强化技术研究”作了专门的评述:“八十年代初石油危机之后,面对焦煤资源的匮缺,高炉生产‘以煤代焦’成为当务之急。当时日本一些高炉每吨生铁喷吹煤粉三十至四十公斤,杨天钧得到洪堡基金会资助来到亚琛,作为开创德国钢铁界高炉喷吹煤粉的先锋,通过一九八二年至一九八六年的实验室和现场工作,使试验高炉达到一百二十公斤/吨铁的水平,破除了日本人关于大型高炉加大喷吹量的种种清规戒律,始有今天德国高炉吨铁喷吹二百公斤煤粉的实绩。”
看到德国喷煤进步,瑞典钢铁公司与北欧冶金研究所合作,两次派员到德国,诚聘杨天钧为客座教授,主持该公司的工业试验。北欧研究所特意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表示对于中国科学家的敬重之情。一切实验人员都由杨天钧调遣。经过百余次试验,终于使试验高炉单风口喷煤量达到二百至二百五十公斤/吨铁,遂使瑞典钢铁公司喷煤工艺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一九九四年,当杨天钧再访瑞典时,随行的冶金部官员感慨不已:“过去学术交流,多为外国人向中国人介绍经验,但是杨先生高瞻远瞩,他的报告令外国人洗耳恭听,佩服万分,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