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阅读
  • 0回复

南山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08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时代报告

  南山魂
李迎丰
40年前,一群年轻人扛着“青年垦荒队”的大旗开进了沉睡多年的南山。他们用智慧和汗水把荒芜的南山建成了南方最大的现代化山地牧场。40年后,新一代南山人同他们的父辈一样,为了南山更加美好的明天,拚搏着、奋斗着!青春和奋斗就是不老的“南山魂”。
——编者
一封来自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南山牧场的信摆到了我的桌上,这是一位50年代的老垦荒队员写来的信。他在信中告诉我一个喜讯:前不久,牧场“南山牌”全脂奶粉先后荣获英国皇家食品博览会金奖和亚太地区食品博览会金奖。这封信勾起了我万千思绪。

1956年3月,950名长沙、邵阳的青年响应团中央“向荒山进军”的号召,怀着开发南山、建设“共青城”的美好理想,扛着“青年垦荒队”的旗帜,告别父母亲友,踏上了进军南山的征途。那年,他们最大的26岁,最小的才16岁。从县城到南山60多公里,没通公路,大家肩挑着被褥、锄头、蓑衣,沿着红军长征时经过的老山界往上爬。经过3天的长途跋涉,他们终于登上沉睡了千万年的南山。
这是一片荒芜的土地,这是一种无边无际的彻骨的荒凉:茅草没顶,狼嚎虎叫,方圆几十里没有路,没有人,更没有住房,只有一顶苍天、一片荒原,还有隐在茅草之下的“吃人”的沼泽地。垦荒队员们一放下背包,就分成12个中队,白天割草开荒,晚上凿石开路,一边播种一边盖房。垦荒队旗插满了山坡,歌声飞遍了荒野。
3个月里,他们穿着半干半湿的棉衣棉裤劳动,每人身上都长满了虱子,吃的是豆腐乳、干萝卜丝、海带,每人每月两元钱生活费,住的是茅棚,睡的是大通铺,每人平均只有一尺五寸宽。
他们把希望、真诚和勇敢播撒进土地,但自然却无情地肆虐着青年们的理想和激情。经过一年多的奋战,他们开垦出3000多亩荒地,播下了7.5吨苞谷和1吨蓖麻种,却只收了4吨苞谷。“南山没有发展前途”,有人这么下结论。1957年7月,经上级同意,大队人马撤离南山。
这是一个悲壮的日子。7月28日,留在南山的108名队员挥手惜别含泪下山的800多位战友之后,聚集在草坪上,在垦荒队负责人石崇斌的指挥下,唱起了《垦荒队员之歌》:“我们是垦荒队员,向荒山进军是我们的誓言,不怕那风霜雪雨、豺狼虎豹,困难再大也挡不住我们。”他们刺破手指,写下血书:“生是外地人,死是南山鬼。”
青年医生张跃环留下来了,这个刚从朝鲜战场回国的英俊战士放弃了城里医院舒适的工作环境和优厚的待遇,报名上山,并且一直战斗到今天。
年轻的共产党员柳国英和何默兴、肖根生留下来了,“关键时刻,党员就要像党员的样。”后来任牧场妇联主任的柳国英为南山妇女工作和幼教事业的发展日夜操劳,而她的丈夫何默兴却因积劳成疾,长眠在南山上,肖根生也默默地安睡在了南山。
长沙伢子甘树林也留下了,他说:“既然来哒,就要看看南山到底能建成什么样子。”后来,甘树林成了牧场邮递所邮递员,年过半百仍骑车串户走乡地投报、送信。
陆先忠和唐秋云这对新婚夫妇留下了,三个多月前上山时,唐秋云就已怀孕几个月了,她没有休息,坚持劳动,大队伍下山的前一天,她生了小孩,三天后小孩夭折了,她和丈夫把小孩埋在山坡上,又投入了生产……
后来,开垦南山的大军六上六下达3000人,而这108名首批垦荒队员就像南山松一样深深扎下了根。
就在这一年,南山成立了农庄,第一任南山农庄党总支书记:石崇斌,农庄主席:陈远康。

揩去了眼泪,也揩去了痛苦,他们更冷静了:热情需要科学的引导,与天斗需要掌握自然规律,任何违背自然规律的努力都是徒劳的。他们分析了当时的实际情况,开始了全面的种植试验,并写信向全国各地求得良种。他们憋足劲拚命干,终于迎来了第一个丰收年,获得粮、果、药、菜、畜、禽全面丰产。
丰收后,他们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建设农庄。仓库、办公楼、宿舍盖起来了,学校、医院、电站、电影院、宾馆、商店、幼儿园也先后建成。
他们根据南山气候、地理条件,提出兴办牧场的设想,得到了当年长征路过这里的王震等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在国内外畜牧业专家的帮助指导下,大批良种奶牛、菜牛、绵羊以及良种草在南山安家落户了,南山成了中国南方最大的现代化山地牧场,被誉为南方的“呼伦贝尔”。他们已出口牛、羊一万多头(只)、羊毛近十万斤,而且建成了年产450吨“南山牌”奶粉的乳制品加工厂、年产1500吨“南山神泉”的矿泉水厂、年产2000床羊毛被的羊毛加工厂,还有纸箱厂、塑料制品厂等数十家工厂相继建立,一系列拳头产品如“南山牌”奶粉、五香牛肉干、牛肉香肠、三叶海棠奶茶畅销国内国际市场。近年来,南山工业产值连年增加,1992年1104万元,1993年1668万元,1994年突破2000万元大关。全场人均创产值7万元,人均利税7000多元。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登上南山,同行的还有3位曾在南山上工作过的老垦荒队员。望着今天美丽、富饶、充满勃勃生机的南山,几位老垦荒队员的眼睛都湿润了。我想起了艾青的《土地》一诗:“为什么我的双眼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我知道,使南山变富变美,是那些垦荒队员一生中最重要也是最深情的承诺。那群致力于创造南山美好今天的垦荒队员,又在创造着南山的明天。他们在富起来的同时注重文化教育事业,建起了南山电台和有线电视台,修建了舞厅、娱乐室、图书馆,改善了学校和幼儿园的条件,他们还送出去20多位子弟上大学。
陈远荣,1959年出生于南山,父亲陈显贵是1957年南山的第一批创业者。陈远荣在随父亲定居县城后,始终不忘他的出生地——南山。1974年,17岁的陈远荣在知青上山下乡时自愿下放南山,同他一道上山的150名青年大都返城,而他却留在了南山。1986年,他被送到湖南林学院读大学,1988年毕业后又回到南山,先后在菜牛分场、奶牛分场担任领导工作,1990年出任南山乳品厂厂长。1994年,企业年产值比1989年增长近10倍。1993年,陈远荣被团中央授予“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王孝银,父亲王云雄是1956年上南山的第一批南山建设者。1982年,王孝银从湖大邵阳分校毕业后,要求分配到南山,挑起了南山机电安全维修和绿色食品开发的重任。十多年来,他一直扎实工作,成功地开发了南山系列饮品“牛奶汁”、“鲜奶露”、“三叶海棠奶茶”、“绞股蓝牛奶汁”等系列饮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在他的建议下,企业先后引进了先进技术和设备,改造改良了生产环境和质量管理措施,使产品质量稳步上升,为南山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一代南山人同他们的父辈一样,为了南山更加美好的明天,拚搏着,奋斗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