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有水一片绿——高陵县大旱之年建成“吨粮县”的启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09
第1版(要闻)
专栏:

  有水一片绿
——高陵县大旱之年建成“吨粮县”的启示
本报记者孟西安
提起1994年的干旱,陕西人无不有切肤之痛:冬、春、夏、秋四季连旱,使全省2400万亩农田受灾。其中600万亩绝收。然而,就在这大旱之年,地处关中腹地的高陵县,却建成了陕西第一个“吨粮县”,农民人均收入也首次突破千元大关。
高陵县大旱之年大丰收的秘诀何在?
省水利厅厅长刘枢机说:“有水一片绿,无水一片黄。高陵大旱之年实现‘吨粮田’,关键在于有了井渠双保险!”
高陵县有耕地29.4万亩,其中粮田面积22.5万亩,农业人口20万。由于年平均降水量仅538毫米,因而干旱一直是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最大威胁。解放后,历届县委、县政府重视兴修水利,组织干部群众修渠打井,在全省第一个实现水利化。1978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把水利当作基础产业来抓,共整修掏淤各类灌溉渠道1099条,全长1520公里,新打机井1612眼,使全县渠网总长达2000多公里,建成机电井3294眼,抽水站15个,形成了合理布局的灌溉系统。去年夏秋大旱,遍布全县的近3000眼机井日夜涌流,使秋粮浇过3遍以上水的达21.07万亩。
“去年不是井,庄稼早晒干当柴禾烧了!”崇皇乡桑家村85岁的老人桑明贤回忆起1928年因天旱没收秋,1929年又因天旱没收麦,全村有5户饿死绝了口的悲惨往事,感慨地说:“去年的旱象,不亚于1929年,可是俺家9分包谷地,却浇了4茬井水,打了近千斤包谷呢!”
“这些天,前来要求打井的人把我箍住了!”村党支部书记桑堂和兴奋地说:“去年春季打了12口井,没想到赶上大旱,显了灵。”去年这个村的包谷大都浇了4至5次水,亩产平均过千斤,最高单产过750公斤。他扳起手指算了笔帐:如果一亩地增产包谷250公斤,一口井浇80亩地,每斤包谷卖6毛,就可增收2.4万元,效益大着哩!村民桑玉峰在国家和集体扶持下,自家投资近3000元打了口井,让患残疾的儿子管理水井,光水费不到半年就收入2000多元。这个村今年打算再打12口井。
农民打井的积极性,既来自切身的体验,也来自好的政策。县水利服务中心主任雷致友告诉记者,县上倡导各界人士投资或入股办水利,对民办水利工程实行“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打一口井,国家补贴2000元,买一台水泵集体补贴400元,为了保证打井质量、布点合理,县上规定打井队要登记造册,发施工合格证,同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水、统一水费、分户管理”制度。眼下,全县水利服务体系已健全——县有水管站,乡有水管服务站,村有水管组,组有水管员,配备了1070名水利管理和技术人员。1990年以来,全县共投入1600多万元,打机井1000多眼,而群众自筹的资金相当于省、市投资的总和和国家投入的3倍多。
高陵县的干部和群众这样概括建设“吨粮县”的基本经验:“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科学种田显神威。”这个县是全省、全国有名的笼养鸡基地县,年产鸡280多万只,可提供鸡粪1亿多公斤,平均每亩粮田可施鸡粪50公斤;这个县还广泛推广应用农作物规范化栽培技术和良种繁育技术,3年来,统繁统供小麦良种250万公斤,玉米良种150万公斤,实现了良种化。
水利兴,百业旺,社会稳。县委书记何可护向记者提供了以下数字:1991年全县粮食平均亩产为677公斤,1992年为748公斤,1993年为811公斤,去年省政府委托专家组对夏秋两季粮田验收,全县20万亩粮田(占耕地总面积的87%),平均亩产达1012.9公斤。去年,人均向国家交公购粮150多公斤,是全省平均30公斤的5倍。
喜不忘忧。今年高陵县大力开展“打井、修渠、办电”为中心的水利建设年活动,县财政拿出新增财力的15%用于水利建设。他们的决心是:今年再打配套机井300眼,复活旧井500眼,整修渠道2100公里,新增旱涝保收田5000亩,改善有效灌溉面积2.4万亩,消灭“水中旱”,实现全县80亩地一眼井,进一步巩固提高“吨粮县”的水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