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善于决策的企业家——记河北制药集团总经理蔡东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09
第2版(经济)
专栏:

  善于决策的企业家
——记河北制药集团总经理蔡东晨
本报记者何伟
在我国医药行业强手如林的竞争中,河北制药集团被誉为“一匹黑马”:10年间,经济效益“翻着跟头”,从起初的一个40多人的作坊式亏损小厂,变成固定资产2亿多元的“参天大树”。去年实现利税6000万元,进入全国500家最佳经济效益工业企业行列。
河药10年腾飞,经历三次重大决策,无一不是险象环生。那是1984年,30挂零的蔡东晨从机关来到厂长位上。这时,我国医药市场已被强手分割殆尽,唯有开发新产品,方能找到立足之地,可是哪里去找好项目,即使有好项目,谁又会看中这家既乏资金又少技术的小厂?
一次偶然的机会,蔡东晨获悉农业部拟建一个兽用抗菌素生产基地。凭着职业的敏感,他以最快的速度写就可行性研究报告,在竞争中把项目“抢”到手。
然而开工的锣鼓尚未消散,传来了青霉素市场滑坡的“噩耗”。“贷了6000万元,光利息每年就要600万元,这不是给自己上套么?”刚刚见到曙光的职工脸上阴云密布。
蔡东晨“执迷不悟”。他坚信,跟在市场后面跑,早晚要被市场甩掉。果然,当青霉素再次走俏时,正值河药新项目投产。河药当年独领风骚,产值突破亿元,利税骤增3000万元。
当醒过味的企业步其后尘,调头生产青霉素时,河药又走出第二步“妙棋”:同国家农业投资公司联合建成中冀药业有限公司,生产附加值高的高山抗菌粉汁,抢占了新的市场“制高点”。
决策推动河药,从跟着市场跑,到跑在市场前。去年,为求得快速发展他们又以组建河北制药集团为契机,迈出第三步,与华北制药厂合作购买香港“诗薇制药厂”,实现由产品经营向资产经营的战略转变。
如何促使国有资产从总体上快速增值?蔡东晨也走了三步妙棋。1992年,他们对所属兽药厂进行股份制改造,筹集了数百万元资金。1994年又出让河北制药厂的部分产权,吸收6家单位将河北制药厂改制成河北制药集团公司,不费一“枪”一“弹”,使企业资产骤增一半。当他们听说沙河市溶剂厂连年亏损的消息后,主动上门,签订了8年租赁经营合同,不仅解决了青霉素生产的原料问题,又为企业创造了新的效益点。
看到蔡东晨为企业殚精竭虑,有人“开导”他:“到头了,该见好就收了,办个公司干点自己的事吧。”他回答:“我只想干一番事业,并从中寻求人生的满足。”又有人“点拨”说:“现在厂里不就是靠青霉素吗?趁形势好赶快捞点钱,市场不行了就走人。”他在全厂职工大会上的表态掷地有声:“这完全是懦夫思想,我已经40多岁了,对名利钱财不感兴趣,决心与企业共存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