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阅读
  • 0回复

“为了二十一世纪多一个人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09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

  “为了二十一世纪多一个人才”
金梦玉
前不久,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对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困难学生减免学杂费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要“保证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这一通知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困难学生的关怀,受到高校师生的普遍欢迎。
近年来,由于实行高校招生收费并轨改革和生活费用上涨等原因,高校中一部分学生遇到了生活困难。据了解,这类困难学生占高校学生总数平均百分之十至二十,月生活费支出不足九十元的特殊困难学生占百分之五至十。他们很需要得到关心和帮助,校园里甚至发出了“救救特困生”、“高校也需要‘希望工程’”的呼吁。这一现象引起中央、地方、学校乃至社会各方面的关注,纷纷伸出了温暖之手,给予扶助。大多数特困生来自边远农村以及城市比较贫寒的职工家庭,资助他们完成学业,也是一种“社会扶贫”,体现了高等教育的公平性,有利于保持高等教育区域结构的均衡和维持地区间社会文化发展的平衡。减免困难生学杂费有关规定的出台,给这一救助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证。
辽宁一位向高校困难学生提供资助的企业家说:“‘希望工程’资助一个小学生,二十一世纪就少一个文盲;而资助一个大学生,二十一世纪就将多一个人才。”
这一认识是深刻的。为了二十一世纪多造就人才,这应当成为社会整体的共识。
当今国际上经济、政治、文化的竞争,无不表现在知识和人才方面的竞争。我国要实现既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关键在于提高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培养大批的各种专门人才。最近,党中央提出了“科教兴国”这一放眼二十一世纪的国家发展战略;而提高科技能力的基础是拥有一支受过高等教育的有技能的劳动大军。
目前,我国专门人才在社会劳动者中的比重还相当低。据有关资料表明,一九九○年每十万居民中的大学生人数,中国有一百八十六人,而日本有二千三百二十八人,美国有五千五百九十一人,法国有二千九百九十五人,韩国有三千八百九十九人,即使是印度,也达到五百一十五人;中国大学生入学率仅为百分之一点七,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百分之十二点七。较低的人才比重及普遍偏低的劳动者素质直接与同样偏低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相关联,也使得社会经济的发展难以迅速推进。
另一方面,教育所需经费与国家经济负担能力之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将存在着很大的矛盾。高校特困生现象是这种种矛盾的一种表现。在校特困生距离为社会贡献聪明才智仅一步之遥,多资助一名特困生完成学业,就为二十一世纪多一份智力资源。为了救助特困生,各个高校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很多具有远见的企业家和社会有识之士也纷纷在高校设立奖学金和助学基金,资助刻苦学习的特困生,表现出乐于为国分忧、为社会分担责任的爱国热忱。我们看到,高教理论界专家正在探讨如何吸取国外办大学的经验,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高教基金制度,从而根本上解决中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面临的问题。
针对特困生的救助行动和理论探讨是极为有益的。逐步推行高等教育经费分担政策,实行高校收费制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如同许多改革措施的推出,都必然牵涉与之相关的各方面的利益调整,伴随出现新的热点、难点问题一样,实行高校收费,也必然带来各种新的问题,特困生问题便是其中之一。但这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坚持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各种配套措施,用继续深化改革的办法来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有些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依靠国家,而要政府、社会、企业甚至家庭、个人共同努力。这便是解决高校特困生问题对我们的又一有益启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