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阅读
  • 0回复

信息灵通两头受益二军医大创造“哑铃型”科研模式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09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信息灵通两头受益
二军医大创造“哑铃型”科研模式
本报上海6月8日电记者谢卫群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创造出“哑铃型”科研模式。这种“哑铃模式”的内容是:国内有一个基地,国外有一个基地,中外学者“穿梭”其间,国内基地跟踪国际水平建立科研项目,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使国内基础科研立足国际前沿取得重点突破。
这一“哑铃模式”的成功探索者是第二军医大学38岁的教授郭亚军。
1989年,郭亚军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美国从事肿瘤免疫研究,目前主持美国西方储备大学医学院肿瘤免疫和基因治疗中心以及该校肿瘤中心单克隆抗体研究室的工作。这一中心是美国国家重点实验室。
1994年5月1日,第二军医大学正式成立了上海肿瘤免疫和基因治疗中心,郭亚军担任主任,他每年6个月在这个基地工作,6个月在美国工作。国内的这一基地有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队伍年轻,除郭亚军外,其余20多人都是35岁以下的硕士、博士;二是所有科研人员及技术员都将随时到美国的实验室进行短期的重点课题培训,三是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国际一流;四是科研与临床紧密结合,临床研究部有病床42张,科研人员既做基础也做临床;五是接受国际科研信息快,13种国际相关学术杂志几乎可与美国同步阅读。
郭亚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步,一方面是他在国外拥有自己的实验室,并且拥有除联邦基金之外的总额可观的个人基金。另一方面是第二军医大学及多方面的支持。
郭亚军探索的这一哑铃模式仅仅一年,已取得较显著的成果。国内基地已有在研课题12个,在国外一级杂志发表论文3篇,国际大会报告多次,取得肝癌疫苗制备专利1项,参与编写《基因治疗基础与临床》专著1本,正在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并获得1995年第八十六届国际肿瘤大会作《肝癌疫苗临床前期研究》专题报告的资格,这是本年度来自中国的唯一大会报告。
“哑铃模式”的另一大收获是加强了国际科技交流。郭亚军先后聘请哈佛大学、NIH基因治疗中心等6位著名教授担任国内中心客座研究人员,定期聘请他们来国内中心讲学。同时对肝癌这一中国高发病的研究,通过哑铃模式也将给美国等西方国家高发的胃肠癌的研究带来启示,促进肝癌与胃肠癌研究成果的转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