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闪亮的“金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09
第12版(副刊)
专栏:巾帼风采散文征文

  闪亮的“金环”
吴江宗
30年前,国家用1个亿的投资,在汉江之滨的荒野,矗立起当时全国唯一的化纤城。人们难忘住芦棚、啃窝头、栉风沐雨的自豪,也追忆鼎盛时期的红红火火。然而,市场经济的大潮冲破了计划经济的樊篱,厂里主导产品似乎茫然地失去市场,8000职工经历了孕育市场机制的阵痛……此时,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党委书记、总经理王海峰艰难地抹去计划胎记,改制、改组、改造、管理,给亏损的叹息画上了句号。现在,湖北化纤总公司稳坐鄂省纺织行业第一把交椅,大展国有企业雄风。
这位70年代毕业于华东纺织学院的高材生,少有一般女性的文弱娴静特征,更多的是不让须眉的刚毅果敢的气质。她思想敏锐,言词犀利,目光深邃,既看到某些人看到的东西,也能看到一些人们看不到的东西。这是企业家一种特有的气质。在武汉,这个做姑娘时就被人们称为“假小子”的女经理,面对前来视察的吴邦国副总理,侃侃而谈。这是士兵同首长的对话。她出语惊人:股份改造,职工持股,外资嫁接,收购、兼并、联合,降低了资金负债率,走出了一条资本结构优化的路子……
了解王海峰的人都说她胆识超人,决策往往先人一步,高人一筹。人们最难忘记的是万吨粘胶短纤技改工程。当年,国家批下这个公司的这个项目,由于资金不能到位而搁浅。计划、程序、公章……像一座座大山,绵延回环,让人望而生畏。守摊子,做太平官,自然可过。可王海峰的座右铭是:“淡泊名利,完善自我,实现人生价值,不断向新的目标冲刺!”她毅然做出利用老厂房建设这个项目的风险决策,人们替她捏了一把汗。丈夫说,海峰啊,干成了没名没利,干砸了,吃不了兜着走。你胆子瞎大,不替自己着想,也要替我和唯一的儿子想想啊。王海峰说,我们再也没有时间、没有资金、没有能力拖下去了!
两年半的工程,一年需完成,2.2亿元计划投资,结果只用了2700万元,白花花的短纤便喷流而出,职工流着热泪向她报喜,实现当年投产、当年收益、一年收回投资。上级领导向她祝贺时,她深邃的目光又瞄向了更高的境界:分出长丝厂实行股份制改造,走大集团、跨国公司之路。有人劝她,见好就收,不要弄得人家对你有看法。她说,既然要发展,当然要遇到很多困难,不能事事考虑别人怎么看,如果只考虑别人怎么看,那就什么事也干不成……
同王海峰交谈,人们常常被她那不同凡响的思维方式所感动。她说,金环是我们企业的标志。为什么四个环,环环相套?它象征着团结、开拓、敬业、奉献的企业精神,象征着干实事的领导班子,有政治、懂技术、会管理的干部队伍,高科技的技术队伍,敬业爱岗比贡献的员工队伍。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是人才竞争。市场经济是人才经济,人的才智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以人为本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她不拘一格用人才,先后提拔了一大批懂经营、会管理的年轻干部到各级领导岗位,引进了一大批技术人才。困难时期东南飞的“金孔雀”有的又飞回来,公司有专门为新分来的大学生盖的三栋宿舍楼,设备齐全,生活方便……就这样,留人留心。1100多名技术人才成为公司骨干。
王海峰年轻时泥里水里同男人们一样干,人们送她外号“王大力”。可谁能知道过重的体力劳动使她得了肝病,后来因葡萄胎做了子宫切除术,至今留下尿血症……然而每逢危急关头,她还是冲在前头。一次,一个车间操作工违反操作规程,引起风道着火,她一直在浓烟滚滚的现场指挥,她在西安上大学的儿子放假在家,看到浓烟也去了现场,只见妈妈攀着30多米高的脚手架往火海里钻……回到家里,儿子对她说:妈妈,我已经长大了,您不必为我担心。但您要保重自己。公司8000人,很多人能当总经理,可我妈妈只有您一个……王海峰心里一热,说,儿子你果然长大了,可妈妈是共产党员,危险场合我只能冲锋在前啊!
(作者单位:中共湖北襄樊市委办公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