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王屋山下铸辉煌——愚公故乡济源人民艰苦创业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10
第1版(要闻)
专栏:

  王屋山下铸辉煌
——愚公故乡济源人民艰苦创业纪实
本报记者严泉兴李杰翟启运
位于王屋、太行二山的河南省济源市(原为济源县),山区面积占全市88%,是传说中的愚公故乡。50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以《愚公移山》为题作闭幕词,高度赞扬了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从此,“愚公”成了中华民族的骄傲,“愚公精神”成为全国人民艰苦创业的力量源泉。
“昔日愚公能移山,今日愚公能治山。”几十年来,“出门就爬山,运输靠扁担”的济源人民正是靠着这种“挖山不止”的愚公精神,奋斗不息,在王屋山下铸就了新的辉煌。
济源市的统计资料表明:全市工农业总产值1989年为19.5亿元,1994年为78亿元;国民生产总值1990年就提前10年翻了两番,1994年又比1990年翻了一番;地方财政收入1989年为4030万元,1994年为2.1亿元,在全省各县(市)中率先突破2亿元大关;农民人均纯收入1989年为538元,1994年为1238元,人均储蓄2000元。
济源“无经验” 靠的是实干
在采访中,一个山村坚持10年修路的感人事迹,深深地吸引着我们。
这个位于豫晋两省交界处、海拔1400米高的太行山脊上的村庄叫水洪池,全村52户、216口人,散居在13个自然村。由于山高路险交通困难,到县城来回要三天时间。这里绝大多数村民“活了大半辈子,没有下过山”。有一年,一位难产孕妇,送往县城时就惨死在漫长的山路上。1985年,这个村在党支部书记苗田才的带领下,奏响了劈山开路的战歌。修路需要资金,有的老人卖掉了棺材,有的姑娘卖掉了嫁妆,全村人倾尽全力集资9700元。全村仅有的52名劳力全部上阵,吃在工地,住在野岭,奋战了整整10个春秋,殉职2人,伤残多人,硬是在断崖峭壁上打通了四条隧道,劈出了通向济源、山西长达28公里的盘山公路。
我们问起苗田才修路的感受,这位51岁的壮汉回答得很实在:我们给后人留不下什么钱财,但给他们留下了一条通向富裕的路。
承留乡银洞洼全村人倾家荡产挖井找水的故事,也令我们激动不已。这是个海拔1300米的高山村,由于缺水,种田听天由命,大旱时颗粒不收;人畜饮水全靠手提肩挑,挑一担水要翻几架山、过几道沟,来回10多公里。为解决水的问题,几辈人打过井,劈山引过水,但都以失败告终。1989年底,银洞洼的年轻人凭着真诚,请来了省里几位找水专家勘探、论证,一言断定:有水。
然而预算结果,各项投资需18万元,平均每户1万元。干还是不干?村里召开村民会决定:就是砸锅卖铁,也要干。一时间,全村人四处凑钱:媳妇回娘家借,姑娘到婆家要,家家户户的亲朋都借遍。凑不够,就卖牛、卖羊……为打井,18户人家甘愿舍弃一切。
1990年7月15日,银洞洼村在地下297米处终于打出清泉。抽水那天,方圆15公里的乡亲们翻山越岭赶来祝贺。当晚他们放的电影是《老井》。
水洪池村劈山开路的壮举,银洞洼村打井找水的感人事迹,是济源人民艰苦创业的缩影。几十年来,济源人正是靠着这种“挖山不止”的愚公精神,用自己的双手改变着穷山恶水的贫困面貌。
60年代,济源人“叩石垦壤”,在崇山峻岭中,开挖了一条120公里的“人工天河”,从山西引来了沁河水,创造了继“红旗渠”之后的又一人间奇迹。
70年代,他们又兴修了鏊背山、天坛山、王屋山三座大水库,配套了灌溉设施,使“滴水贵如油”的山区,喝上了清泉水,改变了“望天收”。
八九十年代,他们围绕农业上水平,上效益,进行渠道硬化,改造山坡地,大办乡镇企业,发展经济林,使农业经济长期落后的局面得到了改观。
“济源‘无经验’,靠的是实干”。市委书记高文焕在向记者介绍情况时这样说。我们在采访中,所到之处,无论是山乡村镇,还是城区企业,无不感受到少说多干的作风,务实创新的精神。
景弘集团公司5年前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制造耐火材料的小厂,一位叫任景光的30岁年轻人当厂长后,经过几年努力,景弘集团公司已走向“集团化、多元化、外向型”之路,耐火材料新产品由1989年的10余种,发展到现在的6大系列50余种,固定资产由1989年的780万元增至1.07亿元,产值突破1.3亿元,利税达到3000万元,已跻身于全国500家最大的建材企业之列。类似这样调整发展的骨干企业,在济源有十多个。
治穷先治愚 教育是根本
济源,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据史载,新石器时代,这里已形成部落,《竹书纪年》记载“帝抒居原”,说明原城遗址曾为夏王朝的都城之一。公元596年,隋开皇十六年置济源县。济源市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但千百年来,这里仍是封闭落后的山区。据介绍,80年代初,全市10万名学生中,有1/3就读于古祠、古庙、窑洞里;1/2以上学校摆脱不了“土屋子、土台子,里面坐着个土孩子”的“三土”环境。市长耿建国说:“治穷先治愚,发展教育是根本”。有的领导说:“当官不兴教,莫做此任官”。所以,1989年济源新市委成立后的第一次常委扩大会,就是专题研究教育问题。
在济源采访,不论是在市区,还是到平原农村和偏远山区,给记者印象最深的是全民办教育。不管到哪里,凡是看到的好房子都是学校。据统计,这两年该市教育经费的增长率比财政增长率高出19.79%。目前,全市中小学实现了无旧房,9年义务教育完成率和巩固率分别达到98.3%和99.3%。
我们参观了坐落在新市区的济源中等工业学校。这座占地400亩,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的中专,气势恢宏,典雅幽静,学校以工科为主,设有机械制造、计算机及其应用、工业企业电气化、会计、外贸、经济等专业,有电教、计算机、实验三大中心,有演播厅、闭路电视等,具有现代化的气魄,从教育环境、教学条件来说,超过一般大学的水平。
学校负责人介绍,县级市由财政拨款办这样的中专,在河南是第一家。据了解,这所一期工程投资5600万元的工业中专,1993年7月开始兴建,从申办到批复,仅用了15天时间,从设计到完工也不过是一年时间,并于1994年9月开始招生。这样快的速度,这样高的效率,创造了济源建筑史的奇迹。
王屋山上的“愚公小学”,原来仅有三间破瓦房、一名教师。去年,社会各界集资50万元,兴建成为“济源市愚公希望小学”。它的建成彻底改变了愚公村的办学条件,使附近村的入学率达到100%。为了适应人们的需求,济源市投资500万元在市区建成了一个大型图书馆。农村也相应建立起250个农民文化室。
委托代培、派出培训、办班培训,是济源市重教的又一举措。近几年,他们同北京农业大学、南京大学、武汉钢铁学院等国内外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挂钩,每年委托培养200名专科生、50名本科生、20名研究生、10名出国留学生。现在,全市已培训出专业人才1000多名,为济源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教促富、富促教”。济源优先发展教育,教育也开始对济源的振兴施以厚报。市委副书记庄明英在谈到这一问题时,深有感触地说:“近几年济源经济发展快,综合实力跃居全省县(市)前列,应该说,发展教育的作用功不可没。”
打开山门 济源能腾飞
济源山区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的30多种矿藏,是济源发展的“本钱”,过去苦于山门紧闭,资源长期沉睡,优势得不到发挥。
古代愚公之所以移山,为的是打通走向外界的山门,造福子孙后代。愚公的后代们虽挖山不止,但打开山门,“走出”大山的愿望始终没能实现。
改革的春风吹进了这个内陆山区,开放的大潮冲击着封闭的大门。济源市委、市政府感到要挖掉穷根,使济源有一个大发展,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同时要把山外的资金、技术、项目、人才引进来,借助外力求发展。
他们首先提出:“济源要振兴,交通要先行。”近10年来,60多万济源人民新建、改建地方道路全长1853公里,架桥47座。如今,济源乡乡通客车,村村通汽车。济源人自豪地说:现在,愚公家乡的路通向了郑州,通向了北京,通向了世界。
走出去,开阔眼界。市主要领导分期分批,带领乡镇局委干部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内陆先进地区,参观考察,学习改革开放的经验,开阔眼界,解放思想换脑筋。
请进来,培训干部。他们先后从挂钩的大专校和科研单位,请158名专家、教授前来授课,聘请了1300多名专家学者为“客座顾问”,举办培训班,传授市场经济知识,扩大干部的视野,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和科技水平。
登门攀亲,拓商引资。采取小分队出击与大规模招商相结合,先后出动1000多人次到深圳、珠海等地,派出100多人到东南亚、欧美等发达国家,介绍济源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招商引资活动。1990年,济源市只有2家“三资企业”,到去年已发展到64家。仅1992年,这个市新上“三资企业”就有31家,成为河南省116个县(市)级的头名“状元”。
设置窗口,广罗信息。在北京、广州、上海、深圳等地设立了办事机构,今年又在法国巴黎建立了办事处,广罗市场信息,超前引导济源经济的发展。
短短几年,济源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市区形成了“五纵七横”的道路框架,市区面积由原来的7平方公里扩展到27平方公里,中等城市框架趋于成型。在公益事业上,继1993年5000门程控电话开通,今年6月2万门程控电话可投入使用。在公路建设上,5年投入2.3亿元,修建公路157条,通车里程达2100多公里,使投资环境得到很大改观。
解放思想胆子大,打开山门天地宽。愚公精神在激励着济源人,济源人在发扬着愚公精神,他们有愚公“挖山不止”的传统,有追求先进技术的科学态度,济源的经济将会有更高更快的发展,王屋山下将会展现更加光辉的前景!(附图片)
压题照片:济源市下冶乡日出2000多人参加农田水利建设的场面。新华社记者薛铁军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