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阅读
  • 0回复

善把“灾害”变“机遇”——辽宁盘山县委书记徐敬富一席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10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善把“灾害”变“机遇”
——辽宁盘山县委书记徐敬富一席话
本报记者段心强
徐敬富,47岁,大专文化。1981年起先后任大洼县法院院长、常务副县长,1991年调任盘山县县长,现任县委书记。
去年,我们县遇到建国以来最大的自然灾害,但财政收入仍达到6300万元,比历史上最高的1993年增长40%多;全县人均收入达1914元,比历史上最高的1993年还增长500元。
为什么大灾之年取得这么好的效益?一句话:责任感使我们把特大自然灾害当成大机遇。去年夏天,丰收在望,谁知突然普降暴雨,位于下游的盘山县13条河流闹灾,35万亩土地被淹,大片玉米被拦腰折断,农田、通讯、水利设施遭受严重破坏。坐等上级救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都不行。我们是人民的公仆,应为人民多谋福利,于是就从灾害中寻找机遇:多年来我们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可旧的种植习惯处处设障,磕磕碰碰进展很慢。现在庄稼被刮断了,冲走了,无牵无挂,是推广蔬菜大棚和养蟹的好机会。果然不错,几年没办到的事去年一下子办到了。全县蔬菜大棚猛增到6万亩,稻田养蟹达到10万亩。比如蔬菜大棚在棠树乡一直推不开,去年秋后一下子搞到100万平方米,人均收入1000元。
灾难来临,干部到第一线带领群众抗灾排难,是培养艰苦奋斗精神、改善干群关系的好机会。我们紧急动员,组织全县村以上干部全部出动,到抗洪第一线,到救灾现场,和人民一起战胜自然灾害。为了保护甜水乡几个村庄和2.5万亩稻田、1.5万亩盐田、5000亩蟹田,我们100多名干部日日夜夜守着围堤,7天7夜没有合眼,水漫大堤都没撤退,最后保住了价值1.3亿元的财产。人心都是肉长的,老百姓见干部拚死拚活地干,流着泪说:“老八路又回来了。”正因为这样,去年受这么大灾,至今没有一个逃荒的,没有一个上访的,大家安居乐业。(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