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阅读
  • 0回复

白墙青瓦耀山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10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新风物志

  白墙青瓦耀山川
刘金龙
今年“三月街”,在大理喜洲镇,我们走家串户,领略了白族民居古朴典雅的风韵。
位于苍山五台峰下的喜洲镇只有6万人口,历史上这里工商业比较发达,曾有“小上海”之称。富而建家,于是这里留下了许多具有白族传统建筑风格的居宅,如“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
走进一个个白家院落,仿佛走进了一个个文化艺术的殿堂。不用说古色古香、五彩缤纷的装饰,单是满庭满壁的绘画和书法作品,就会让你目不暇接。山水、草木、人物、鸟兽、虫鱼等,大大小小,或方或圆,形态各异,形象逼真,有上百幅之多。房屋的客厅里面则悬挂着中堂、字画和楹联,散发着书香。
白家客厅门面通常用三合六扇格子门组成。格子门分为上下两节,下节雕以各种动物图案,造型朴实,概括洗炼;上节采用多层镂空的手法,底层为几何形的连续花纹,线条柔美,栩栩如生。工匠们还在青石板上雕刻虎皮花、芝麻花,在墙上装饰地带刻上皮条纹、寿字纹等,图案精美,做工精细,表现了高超的雕刻技巧。总的说来,白居结构属地道的东方建筑,讲究中轴线,经天纬地,南北方正,坐西向东。富于装饰性的门楼和高大的照壁为白族民居的重要特色。照壁全由石头垒砌,表面用石灰抹得平整洁白,上书“清白传家”、“紫气东来”、“秀甲天南”等,十分醒目。
白族民居是本厚厚的书,书法艺术只是其中的一卷。它还包容着许多其它内涵。
在宾川,在洱源,在大理,白族人都把建房当作人生的一件大事,建房时飘梁竖柱十分热闹,全村人几乎都要聚集在一起,堪称不是节日的节日。“一根大梁飘飘起,全家欢乐全家喜。”
白族是个渔耕的民族,在旧社会,只有少数上层人物和富商,能盖一进三院、四院,每院三四幢二层小楼的居宅,其他人谈何容易。普通人家想建房,则像燕子筑巢一样,今年买木头,明年备石料,上代人建主房,下代人建厢房,这样一代一代延续下去。
在喜洲镇合作商店主任李志远家,他告诉我们,这所庭院已历时13代,现在和他住在一起的都是他的宗亲。他说,许多人都出去工作了,他的儿女也出去了,但他宁愿住在祖宅,守护着这座浸透了祖先汗水的宅院。
行家们从白族民居这本厚书中发掘出深厚的内涵。大理州文联副主席施立卓说,白族民居主房一般高于厢房,家主人一般住在主房。这说明过去白族人尊卑有别,主次分明,注重家庭伦理和大家庭。大理州民族文化研究室副主任施珍华说,白族民居以窗小防风,又以照壁反光,补采光不足,并且用风火墙将相邻房屋隔开,防风防火,反映了白族注重实用的传统。州文化局的负责同志则从文化学、美学的角度研讨白族民居,认为白族民居充分展现了白族重视文化教育、以白为美的传统。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白族民居的保护和利用也遇到很多问题。原有的建筑物年久失修,倒塌和损坏的较多。
从1985年起,大理市政府开始对白族民居进行了开发和利用,发展旅游业。大理市旅游局在文物部门的指导下,投资90多万元,将董家院改造为田庄宾馆,接待游客。喜洲镇等单位投资10多万元,对严家院进行维修开发,陆续开办了三道茶、洞经音乐会、白族婚礼等旅游项目。从1992年至今,已接待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万多游客。(附图片)
白族民居门楼王子荣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