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阅读
  • 0回复

沾化县地处盐碱滩,70年代矢志变盐碱滩为粮仓,拖拉机翻不动调来坦克犁。但是,改良过的“粮田”连靠“吃盐”生长的碱蓬、刺蓬、黄须菜都给碱死了。80年代,沾化改变思路,变盐碱滩为养鱼池,发展水产业,10年工夫——荒滩变金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05
第10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沾化县地处盐碱滩,70年代矢志变盐碱滩为粮仓,拖拉机翻不动调来坦克犁。但是,改良过的“粮田”连靠“吃盐”生长的碱蓬、刺蓬、黄须菜都给碱死了。80年代,沾化改变思路,变盐碱滩为养鱼池,发展水产业,10年工夫——
荒滩变金滩
吕国廷
山东沾化县的沿海经济,已经形成了几大主导产业,成为这个县的经济新生点。然而,这一发展过程却历经反复曲折。
位于渤海湾畔的沾化县因海潮退落而形成了80余万亩沿海滩涂。海水侵蚀,使这里除稀稀拉拉的几种耐盐碱的野生植物外,白花花盐碱滩一眼望不到边。70年代中期,这个县在这里建农场、围土开田,誓把荒地变“粮仓”。他们请来专家做后盾,深翻土地进行改良。1尺不行2尺,2尺不行3尺,拖拉机翻不动调来坦克犁。结果越翻土质越减退,越深越不长东西。最后,改良过的土地连靠“吃盐”生长的碱蓬、刺蓬、黄须菜都给碱死了。整个滩涂成了白花花一眼望不到边的“白滩”。
时间跨入80年代,一些沿海地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临海的沾化县开始坐不住了。他们又重新审视自己,这时才发现:这里有170.5公里的海岸线,环渤海形成了广袤的渔业区,水产品达190余种;这里既是蜚声中外的“东方对虾”的故乡,又是“天下第一鲜”文蛤的重要产地,“海底味精”虾皮产量居沿海县之首,个体硕大的梭子蟹以其独特的品质而扬名遐迩,贝壳储量达1.5亿吨,海水资源和地下卤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于是,一个新的思路确立了:利用沿海优势,建造“沿海经济”。
从1983年开始,他们动员千军万马进驻滩涂,挖土造池,建起900余个共7万余亩精养虾池,发展对虾养殖,仅此一项,年增产值即达4000余万元。养虾人富了,万元户、十万元户……年年增长,而且引来了140余家外地人投资开发,这里成了“淘金者”的乐园。
近几年,这个县利用近海之利不断开发,在滩涂上建成了独具特色的经济区:
——水产业。按照“捕养并举,以养为主”的方针,除7万余亩虾池外,已开发万余亩鱼池。外商投资养殖草虾成功,已进入大面积推广养殖期。通过对水产资源的管理,实行逐步捕捞开发。并且建起捕捞加工基地,形成了贸工捕(养)一体化的格局。
——盐业。目前已建成年生产能力为18万吨的盐场。“八五”期间,将形成35万吨的生产能力,并且按照开发盐资源——发展盐化工——建立多元经济的思路走向长期繁荣。
——畜牧业。在适宜长草的地方,筛选适合本地生长的牧草,通过封育、补插等技术措施进行草场改良,使亩产草量和载畜量均提高10余倍。目前,全县大牲畜存栏量已达20余万头,羊存栏43万只,被国家列为5大羊毛生产基地之一和全省16个百万只羊基地县之一。
围绕滩涂开发,他们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加快开发步伐,现已成立合资企业3家,吸引外资54万美元。以此为龙头,带动加工业、运输业、服务业发展;结合沿海地域资源分布、生产潜力和开发条件,理顺管理体制,逐步实现功能、结构、效益、生态相统一的沿海开发区。目前,一个沿海经济区在环渤海经济群中逐步崛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