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阅读
  • 0回复

构筑自己的世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10
第6版(书评)
专栏:书与人

  构筑自己的世界
袁勇麟
提起历史文化名城南京,总是令人悠然神往,发思古之幽情。从公元前472年越王命范蠡筑城始,南京已经历了2400多个春秋。最近,江苏老作家艾煊推出新作《金陵梦华录》,精心勾勒出了南京这座“金陵帝王州”的独特风貌。作者凭吊胭脂井,游报恩寺,观夫子庙,上中华门,说玄武湖,怀小仓山……那六朝的兴废,秦淮的风情,很容易唤起我们心中那种温暖润泽的诗意感。
素有“艾江南”之美誉的艾煊,长期生活在江南,歌于斯,吟于斯,“他总是以江南作为自己文学的活动舞台,太湖山水、黄山烟雨、竹林茶乡、水上人家、金陵古都、山乡水城。风景是江南的,人物是江南的,语言是江南的,这使江南的读者有一种亲切感,使不是江南的读者有一种新鲜感。”(海笑语)著名作家高晓声也说过一段趣事:在许多年不接触文学作品之后,1979年他读了艾煊的散文集《碧螺春汛》,深为那种真切、细致、清新的笔墨所感动,竟认为艾煊的散文成就高于小说。他的老父亲1979年读《碧螺春汛》时,已81岁,是土生土长的苏南人,而且研究过语言和韵律,看过之后,忽然问他道:“艾煊也是苏南人吧!”高晓声因和艾煊阔别20余年,也忘记了,想了一想,居然也回答说:“只怕是的。”他这个错误的回答,可算是对艾煊散文的称赞,只此一句话,便把艾煊的祖籍从安徽搬到苏南来了。因此,由艾煊用精致的美文来抒写江南风情,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艾煊名篇《辉煌的六朝灯火》,写作者乘船夜游在莽莽苍苍的长江上,目睹两岸万盏灯火的壮观景象,恍然回到历史上深具文化创造的六朝时代。那时的南京,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一大批文化巨人,如范缜、陶渊明、王羲之、顾恺之等等,都云集于此,像一盏盏亮闪闪的灯火,辉耀于紫金山幕府山之上,扬子江秦淮河之滨。全文气势恢宏,意境开阔,因此,范伯群教授认为:“《辉煌的六朝灯火》一文统领全书,就像作者登上钟山之巅,俯瞰南京的十代皇朝的兴衰,很有历史的深邃感和穿透力。”
艾煊的散文以融合情趣、智慧和学问为主,反映了一个文化背景深厚的心灵。他认为散文就其神韵,“可叙可议可颂可咏可叹”,就其取材,“可人可物可中可外可古可今”,遐思万里,驰骋千年。而且他以为散文走向传神的境界,实际上是和每个人的知识积累、艺术修养、个性、气质、美学观点有关。因此,他依仗文学和史学功底,丰富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写下的文化散文,满蕴着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
艾煊酷爱他生活了40多年的南京,那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大自然的光影,人世间的沧桑,都在他敏感的心灵里激荡起阵阵涟漪。但是,艾煊并非仅仅铺陈自然风光,或只给作品增添文化习俗的藻饰花絮而已。他说过:“每至陌生处,常先浏览地方风物志,了解乡史、城史,了解该地昨天和今天的继承联系。这些,仅只是了解此乡此城的历史背景、环境风貌,并非下笔为文的素材。若据此为文,则易流于内容呆滞,思想死板,语言滥调陈腔。”因此,他总是凭借山水风物以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放笔到广阔的历史文化空间,信马由缰,纵横驰骋,熔山川风貌、历史故实、文化习俗于一炉,融抒情、叙事、议论于一体,构筑了一个智、情、趣相统一的“文化散文”的艺术世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