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造古迹与造名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10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

  造古迹与造名人
白木
前段到南方出差,路过一个曾经熟悉的光秃之处,发现“长”出了许多“古迹”。兴之所至,竟驱车前往瞻仰。尚未进门,已有管理人员横立于前。抬眼四望,原来有匾曰:门票5元。脚已至此,只好照章购票,循序再进。欣赏个里里外外,却大失所望。原来这里都是仿照国内名胜古迹建造的“四不像”:轻浮的观音菩萨,狰狞的弥勒佛……让人倒胃口极了。我终于明白,此地造此“古迹”,原来是为了卖古迹。
近年来,各地旅游业发展很快,一些地方为招徕“外块”,不惜血本,大造亭台楼阁。他们或在毁于兵燹战乱的古迹遗址上重修,或寻访依山傍水便于雕琢之所新建,或利用光秃不毛之处搬山移石仿建。客观地讲,他们为复兴古建、美化环境是作了一些贡献的。但如果功夫不到家,仿几处佛香阁,造几段苏堤,弄得不伦不类,到头来就有点“天人共愤”了。
由此想到眼下甚嚣尘上的“造名”之风。一些人或为无知,本不知道名人的内涵、外延;或为无能,为了给自己撑高门面,借以炫耀;或为无德,为了某种利益、某种利害关系,而大肆炮制“名人”。笔者参加一个文学座谈会,就曾聆听主持人向来宾朗声介绍:这位是当今四大小说家之一的某某;这位是三大评论家之一的某某;那位是五大诗人之一的某某。听来十分愕然。我真不知这些所谓的几大“家”、“诗人”是何人、何种组织所封。我曾在心里依此公之指引默默地排过无数遍名序,就是得不出与此“几大”相吻合的结果。
数月之前,俄罗斯一个在其国内五流水平都排不上的交响乐团来京演出,门票竟卖到500元一张。究其原因,还是主办者宣传“得当”:当今世界一流水准。于是,难怪有那么多热爱音乐的善男信女趋之若鹜。
就是前一段来华演出红极一时的以色列爱乐乐团,其宣传水分亦不言自明。不少传媒争相报道:世界十大交响乐团之一。甚至有的干脆:世界五大交响乐团之一。笔者曾就此请教于著名音乐家李德伦先生。李先生掰着指头从波士顿交响乐团、费城交响乐团一直数到伦敦交响乐团,数到近20名,就是排不上以色列爱乐乐团。他只有苦笑着对我说:看来主办者是有点拔高了。
细细想想,拔高之风与造名之风,实为异曲同工。它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卖名。主办者好比一个中间商,他夸所谓的名,就是为了卖出自己所夸之名,并且卖出一个好价钱来。
写到这里,我真担心那件“以己之矛攻己之盾”的千年悲剧会不会重演。
造古之风与造名之风有着难解之缘。造古迹与卖古迹、造名人与卖名人,是一对孪生儿。造古迹是造名人的发端,造名人是造古迹的现实化。只是笔者担心,那些造出来的名人不会脸红,我们躺在地下的祖先会不会愤怒。
话说回来,仿点“古迹”,盖点“风景”,供人们休憩游览,亦未尝不可。只是,不要假古迹之名以“古”钓誉、钓利,就像造名之人假“名”钓誉、钓利一样。以古钓誉、钓利,好比是给我们的祖先戴上了一顶难看的帽子,还要拉着他们上街游行。其结果就有点惨不忍睹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