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阅读
  • 0回复

从木偶剧院说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10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焦点观察

  从木偶剧院说起
本报记者和平
在北京北三环路旁,有一座奇特的建筑物。它带有6个尖顶,红瓦白墙圆窗户,有点像童话故事里的小宫殿。这就是已经盖了5年多、仍在施工中的中国木偶剧院。
我就住在这座剧院附近。早在1989年底,这里就开始破土动工了。眼看着它一砖一瓦地搭起来,到1991年大体有了个模样,我和邻居们还着实兴奋了一番。人们多么希望在自己的居住区有个文化娱乐的场所。
然而,半半落落的剧院突然没有了动静,一停就是两年,在工地门口竖立的建筑平面图及施工单位的木牌也不翼而飞。直到1994年,这座建筑物又开始了建建停停的马拉松式施工。
与木偶剧院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这几年四周的居民楼、商业大厦盖了不少,连去年年初才动工、耗资巨大的亚细亚广场也已初具规模,可望今年下半年落成。可是木偶剧院屋顶的红漆都开始掉色了,施工还在进行。
最近,这座木偶剧院的工地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看来有希望近期落成。我怀着兴奋的心情采访了中国木偶剧院的总经理杜冠华和总经理助理鲁曼。
说到建剧院的坎坷,杜冠华似乎已不想再回忆那些不愉快的事,只说了句:“太复杂了,很难用几句话说清楚。”在木偶剧院工作了20年的鲁曼女士,将满肚子的酸甜苦辣归结成一句话:“太难了,谁都不知道我们有多难!”
她谈到,1979年市里一个财大气粗的单位建办公楼,把剧团的东四剧场疏散观众的通道堵死,使剧场不能使用。从那时起,他们不得不为有个剧场而四处奔波。不知写了多少份报告,不知为了找场地、找资金花费了多少精力。为了解决与建筑公司发生的一起矛盾就停工了两年。16年来,曾为此忙碌的木偶剧院的一些干部,有的退休了,有的去世了,建造木偶剧院成了他们未能了结的心愿。
建造一座剧院如此艰难,经营好这座剧院恐怕更非易事,特别是木偶戏的观众主要是孩子。他们打算采取企业运行机制,使木偶剧院成为综合性剧场。
正如有些剧团从国家全包到转向市场经济,这一过程是艰难痛苦的一样,木偶剧院也不例外。在最困难的前几年,他们没有放弃这个小剧种,初衷不改地工作在像贫民窟一样的旧房子里,像搬运工一样蹬着三轮车送戏到校。1张票1元钱,演出一场收入仅几百元。这与社会上出现的高消费娱乐,豪华卡拉OK形成了多么大的反差。
另一个反差是商业区的发展与文化设施的落后。现在人们越来越感到居民小区缺些什么。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就越来越迫切。有的家长抱怨,过去我们小时候还看过话剧《马兰花》,现在真不知道带孩子到哪儿去看戏?
北京的剧场情况如何呢?鲁曼说,一些剧场在旧房改造中拆了,如吉祥、长安、西单剧场;一些破旧不堪,与其修不如重建,如圆恩寺、广和、前门剧场等;还有的剧场因经营不好干别的了,如亚运村的北京剧院卖给了香港人作迪斯科舞厅,全总礼堂成了股票交易市场等等。
木偶剧院的同志希望,有远见的企业家与文艺团体联手,共同创造新的价值。
在中国木偶剧院即将落成之际,作为一个市民,我祝愿这座来之不易的剧院能够经营管理好,千万不要重蹈一些剧院的覆辙,成了家具展销馆之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