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花飘梨园有梅香——访新任梅兰芳剧团团长梅葆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10
第7版(文化时空)
专栏:人物剪影

  花飘梨园有梅香
——访新任梅兰芳剧团团长梅葆玖
本报记者杨柏青
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名字,经过了他去世后三十几年风雨的洗涤,如今还生动地散发着芳香。浑身沐浴着芳香的广大京剧迷,尤其是他的儿子梅葆玖,正高高地举着梅先生的名字,并以自己的努力和实力,酿造着新的芳香。
不久前的一个下午,在旧帘子胡同梅兰芳先生故居,记者采访了梅葆玖,这位“继位”的梅兰芳剧团团长。谈起梅兰芳剧团的兴衰,谈起梅氏几代人对京剧事业的追求,他的双眼贮满了深情。
“甭看我叫葆玖,在梅家排行老九,但我们兄弟姐妹活着下来的只有四哥梅葆琛、五哥梅绍武、七姐梅葆玥加上我四人;而继承父业搞京剧的,却只有我和姐姐葆玥了。也就是说,梅派的真正传人,只有我们姐弟俩人了。父亲毕生都在为京剧事业奋斗,他对艺术的精益求精、对艺术的精深造诣,他的卓越的艺术影响,已跨越国界,跨越时代。尤其是父亲崇高的民族气节,更是令我们感慰不已。”
谈到对京剧现状的看法,对京剧“不景气”的忧虑,梅葆玖却颇为乐观:“京剧不会消亡,而且永远不会。因为京剧是国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代表剧种。京剧是东方民族的骄傲,它的博大渊深,举世公认。目前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都很重视,年轻人当中的京剧迷也不少。我常常收到一些素不相识的年轻的京剧爱好者的信。这说明年轻人的文化品味在提高。新闻舆论对京剧的支持也很大,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单位常常邀请我们去演出、观看京剧节目。京剧的收视率也在渐渐提高。这说明,京剧的魅力正在深入人心。”
谈到京剧的卖座率过低,年轻观众仍然过少时,梅葆玖有自己的高见:“舆论导向太关键了。我们搞了几十年的‘闭关锁国’,现在一下子又开放了,西方文化的冲击,使年轻人感到新奇。他们对卡拉OK、对迪斯科、对现代舞抱有兴趣不足为怪。而我们的电台、电视台又曾拚命宣传这些。导向太重要了。另外,京剧太精湛、高深了,它都与历史有关,每一个剧目都是一段历史故事,因此,懂京剧必须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欣赏素质。这就为一些人认识京剧造成了障碍,许多人不得不‘望而却步’。可以坦然的是,随着整个国家的文化素质的提高,这些人的文化品味也在提高,他们终究有一天会回来,再认识、欣赏京剧。”
说到振兴京剧、振兴梅团的招数时,梅葆玖侃侃而谈:“一靠专业人员即京剧演员的刻苦努力,深厚的艺术功力是京剧繁荣的根本;二靠各级领导的支持、靠新闻单位舆论导向的指引,没有领导支持,没有舆论导向的帮助,京剧的兴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句空话;三靠较好的后勤保障,如场地,如道具,如资金等。以前北京京剧有三大剧场,现在只剩下一个吉祥戏院,不能不叫人忧虑。梅团目前正利用梅派艺术在海内外的广泛影响,争取社会各界尤其是海外实业界的资助。”
谈起京剧的创新问题,梅葆玖一脸的深沉:“京剧创新,就像企业创新,应该有一种名牌意识。大家不要以为‘名牌’这个词太商业化。事实上,名牌是一个国家产品的精华,是一个国家实力的反映。名演员就是一种名牌。他是靠深厚的艺术功力、执著的艺术追求来铺垫的。”
谈到几个月前举行的一系列梅兰芳、周信芳10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时,梅葆玖颇为动情:“这些活动有很多意义,它对京剧的振兴能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我希望这类活动有一定的连续性,不要仅仅遇到什么节日、什么纪念日时才搞一下。京剧有那么多的名家、那么多的流派,我们可以多搞一些研讨会、品谈会。这样,才能摆脱京剧活动的‘节日性’俗套。”临别时,梅葆玖又甩下这样一串令人回味的话。
(附图片)
梅葆玖和他的父亲梅兰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