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一面永不褪色的红旗——记英雄蔡永祥生前所在中队的模范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11
第1版(要闻)
专栏:

  一面永不褪色的红旗
——记英雄蔡永祥生前所在中队的模范事迹
王国才郑灵仙潘仕明
自古以来,钱塘江水奔腾不息。
1950年7月,武警浙江总队一支队三中队进驻钱塘江大桥,官兵们与大桥朝朝暮暮40余年,用青春和生命保卫着大桥的安全。1966年10月10日,年轻战士蔡永祥为保卫大桥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光荣牺牲。30年来,官兵们高举英雄的旗帜,魂系大桥,爱国爱民,无私奉献,10次荣立集体功,31次受到南京军区、武警总部和地方省政府的表彰,连续两次出席武警总部召开的“双先”表彰大会,近11年连续被评为先进中队、先进党支部,15次被评为先进团支部、红旗团支部、新长征突击队,去年又被评为全总队唯一的“基层建设标兵中队”。
三中队无愧于英雄所在的模范中队,是一面永不褪色的红旗,受到了党和人民的爱戴,1人当选为党的“十大”代表,先后有7人赴京参加表彰会,受到江泽民、李鹏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
英灵铸队魂
三中队官兵的执勤环境是开放型的,在长达1453米的双层铁路、公路桥上,车辆、行人昼夜络绎不绝;驻地也是开放性的,在六和塔风景区,毗邻市经济开发区和度假村、钱塘江航海俱乐部、露天游泳场,就连小小的营区也难得一片静土,铁路职工、民工、转业干部住在营区,是个大杂院。不仅如此,还有日夜穿梭不停的运沙车辆隆隆地从小院中间穿过,如同繁闹的工地。这真的是一个充满着诱惑和挑战的环境。
但这又是一个以部队光荣传统和蔡永祥的精神铸造队魂的模范中队。中队营区最宽裕的场所就是荣誉室,四周悬挂着数不清的锦旗、奖状、证书和照片,像无声的教课书对官兵们叙述着这支部队自1947年组建之后,参加过淮海、渡江战役和解放杭州的光荣战史;矗立在江畔山坡上的蔡永祥塑像,永久地注视着大桥和大桥上的哨位。每年新兵入伍的第一课就是参观荣誉室和蔡永祥事迹陈列馆;每当中队出现有倾向性思想问题时,都要用光荣传统和英雄的精神教育官兵;每当中队接受急难险重任务时,都要组织官兵到英雄的塑像前宣誓;每逢老兵退伍,都要在英雄塑像前重温入伍誓词,颁发“守桥荣誉证书”。
做英雄的传人成了一代代官兵的自觉行动。他们叫得最响亮的口号是:“英雄中队夺第一才是胜利!”1992年2月,在浙江省重点水利建设工程余杭东苕溪水利工地上,三中队官兵树起“蔡永祥生前所在中队”的红旗,不畏严寒,不怕艰苦,提前两天完成任务,友邻部队和人民群众都佩服地称赞:“三中队不愧为英雄中队!”一次,曾担任过蔡永祥生前所在四班班长的现任中队长沈学琪,在参加支队军事比武中腿部扭伤,但是,他以过人的毅力继续参加五公里越野。可是跑到一半路程时打的封闭针失效,疼痛难忍,头晕目眩,舌头咬破了,鲜血从嘴角流下来,可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决不能倒下,要为英雄中队争光!终点到了,他晕倒在战友们的怀里,满身鲜血,口吐白沫。比赛结果,三中队夺魁。从此,他被官兵称为“铁牛”。12年来,三中队无愧于英雄中队的美称,在60余次上级组织的各项考核、比赛中,47次夺取第一和优秀。自从蔡永祥牺牲以来,三中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干部和战士,有89人次立功,培养干部105人,其中有45名干部走上营、团、师职岗位。英雄的中队成了造就优秀人才的熔炉和摇篮。
砥柱中流
巨大的座座桥墩支撑大桥历经惊涛骇浪,巍然不动。几十年来,三中队历届党支部像中流砥柱风吹浪打不动摇,始终是中队建设的坚强支柱。支部“一班人”高举英雄的旗帜,处处做爱国奉献的模范,部队建设的标杆。蔡永祥的弟弟、原指导员蔡永红入伍11年没有回家过一个春节。1988年12月,组织上得知蔡永红父亲患癌症到了晚期,命令他回家过个春节。他回到家的第三天,得知上级决定正月初三老兵退伍,第四天便含泪告别了父亲,于大年三十赶回中队与官兵团聚,并投入老兵退伍的工作之中。不久,他知道父亲病逝的消息后,独自到桥上哥哥牺牲的地方,默默地向九泉之下的父亲倾述不尽的哀思。他入伍11年5次立功,无愧于英雄的弟弟。中队长曾善荣先后谈了5个对象都因劝他转业不成或工作推迟婚期告吹。战士们说他是恋场上的败将,训练场上的英雄。他先后四次荣立三等功、一次荣立二等功。现任指导员亓兵是干部子弟,离家只有4站路,但却很少回家,一心扑在中队,被战士们称为“不回家的人”。他入伍前学了一套调酒的好手艺,杭州市一家合资酒店通过他的同学聘请他当调酒师,每月工资2000元,奖金另计。同学劝说:“早点转业吧,这年代谁不想往赚钱多的地方钻呢!”亓兵坚决地说:“我很欣赏每月装200多元的红色工资袋,因为作为军人,还应该有美好的理想,把自己从事的职业看得十分神圣。”他们不仅是爱国奉献的模范,而且在高难度的军事比赛中也是标杆。去年,在全支队基层干部军事大比武中,三中队7名干部在中队长、指导员、排长三个组的比赛中,2人获第一名,2人获第二名,3人获第三名。年内,中队的8名干部有7人立功1人受嘉奖。这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决非撞大运,点点滴滴之中都饱含着巨大的付出。
中队干部的模范作用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战士。战士陆振的女朋友几次劝说他提前退伍一块到巴黎经营时装店,陆振没答应。去年8月17日,女友乘出租车来到中队,手捧一束鲜艳的玫瑰花,下了最后的通牒:“是留队还是出国?”陆振坚定地说:“我是英雄中队的战士,去留听组织安排。”“那你就跟大桥结婚吧。”女友丢掉鲜花愤然离去。后来,女朋友回国后又出资150万元注册一家公司,劝他退伍出任经理,他再次放弃挣大钱的机会,毅然转为志愿兵,甘为部队建设作奉献。
他们在部队是大桥的保卫者,复员后又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从抽样调查的60名退伍战士情况看,有29人被地方提拔为干部,24人被评为先进个人。党员班长朱兴平复员后带领全村人脱贫致富,从人均收入100多元增加到2400多元,集体资产达1000多万元,连续8年被浙江省象山县评为优秀党支部书记,出席宁波市两届党代会;1993年被评为全国军地两用人才先进个人,出席全国的表彰大会。
过硬的党支部带出了过硬的队伍。三中队连续11年被总队评为先进党支部、先进单位、先进团支部,去年又被评为总队唯一的“基层建设标兵中队”。
情系大桥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钱塘江大桥是重要的铁路、公路枢纽,每昼夜有150列火车、1万多辆汽车、5000余艘船只在桥上、桥中、桥下通过。桥梁设计者茅以升老人曾摇着轮椅来到雄伟的大桥上,感慨万千地说:“半个世纪过去了,这座桥还这么完好,也有守桥人的一份功劳。”近40年,1.4万多个日日夜夜的分分秒秒之中,三中队的官兵守护着大桥,潮起潮落,情满钱江,永垂史册。年仅18岁的蔡永祥为保护大桥和列车上的旅客安全英勇地献出自己的生命,三中队中有许多活着的“蔡永祥”。
1994年3月5日上午7时许,一辆卡车突然在桥上起火,火借江风,越烧越旺,过往汽车顿时在桥上排成长龙,眼看要上演一幕“火烧赤壁”的悲剧。接到哨兵报告,桥南桥北两处营地的官兵火速奔到事发现场。班长史进冒着油箱随时爆炸的危险,将沙倒在油箱上,阻隔火源引爆油箱。经过20分钟紧张战斗,一场大火避免了,史进却被烧焦了眉毛和头发,烧伤了双手。
每年雨季洪水季节,常有下行船只和木排失控,危及桥墩和水上安全,官兵们用大绳系在腰间,从20多米高的桥上滑下,冒着粉身碎骨的生命危险或用斧头砍散木伐,或用炸药炸散堆积物。1989年7月,正值汛期高峰,杭州木材厂一艘驳船从上游拖着100多米长的木排顺江而下,当驶进桥下江面时,由于水流湍急,木排失去控制,拖驳船和木排尾头倒置,卡在6号桥墩上。桥墩受到比平时多几十倍的冲击力,当时,上游有许多船只顺流而下,如果不及时排除险情,就会撞上木排和桥墩,造成桥毁船毁人亡的事故。正在随时观察江面险情的原中队汽艇班班长巫建富和中队长曾善荣立即驾艇,逆流而上,只见曾善荣一个箭步跳上木排,抡起大斧“咔嚓”一声,砍断连结木排的钢丝,趁木排解体的刹那间飞身跳回艇上,凭着机智勇敢排除了危害大桥的险情。自1983年以来,中队官兵共排除各种危及大桥的重大灾情25起,抓获各类罪犯和不法分子158名,挽回直接经济损失价值30多万元,确保了大动脉的安全畅通。
赤胆忠心
步入三中队队部,一眼就看到醒目的条幅上写着“弘扬本色谱新曲,赤胆忠心为人民”。
60年代蔡永祥名扬四海,家喻户晓。30年来,三中队官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远近闻名。一位从温州到嘉兴探亲的妇女途中上厕所,被长途汽车丢下,她又气又急,随行的提兜在车上,里面还有一万元钱。她焦急中想到守大桥的兵,立即拨通了三中队的电话。原指导员蔡永红立刻带人到桥上检查一辆辆通行的客车,从下午7点一直查到次日凌晨1点钟,近7个小时,终于查到了那位妇女的物品和1万元钱。二排长俞春传的大伯是因救落水者而死的,每次讲到这个惨景,爷爷奶奶都要大哭一场,从此家里立下一个规矩:不能救落水者。1993年9月29日凌晨1点钟,夜深人静,俞春传查哨路经过江边发现江中有位落水者,是救还是不救?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勇敢地跳入江中将落水者救上岸。这名小学教师因生活受到挫折轻生。救人还要救心,俞春传同她谈人生、谈理想、谈文学,引导她珍惜人生。见她情绪渐趋稳定,又专程乘出租车送她回学校,随后又给她送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雷锋日记》等书籍,使她扬起了生活的风帆。浦江县大溪浦村魏开忠12岁的儿子走失一个多星期,全家人急得死去活来,沉浸在绝望之中。忽然喜从天降,孩子被送到了家门口,魏开忠带着儿子专程到三中队送锦旗和感谢信,上面分别写着“大恩大德”、“千亲万亲哪有子弟兵亲,千好万好哪有社会主义好。”北京大学遥感所刘雪萍听说祖母舒金花多年受到三中队战士照料半信半疑,误认为如今的部队不再像过去那样爱护人民了。去年她回到阔别多年的祖母家,听祖母说:“我们享共产党的福,享大桥兵的福”,深受感动,买了礼物来到三中队,并表示回到北京后要向同事们宣传三中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一位想轻生的少女三次跳江,三次被三中队的战士救起。少女经过耐心的说服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她感动地说:“大桥官兵真是个救星,到大桥想死都死不了。大桥上的兵真好。”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三中队每个官兵的份内事。据不完全统计,11年来,他们从江中救出遇难群众和轻生者191人,扑灭火灾14起,收留送返迷路儿童138名,拾金不昧的现金、物品总计价值有20多万元;为地方作报告780多场次,军训9万多人次,参加地方重点工程、抢险救灾出动兵力1.6万余人次;1966年以来接待学生和群众600多万人次;与地方几个单位建立了共建点,开展共建精神文明一条街、一座校、一条线等活动。这些单位都被评为先进单位。三中队17次被武警总部、南京军区、浙江省和杭州市政府评为拥政爱民模范单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标兵单位、警民共建先进单位。
(附图片)
压题照片为周广利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