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时代的呼唤——孔繁森事迹报告团在全国巡回报告综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12
第1版(要闻)
专栏:

  时代的呼唤
——孔繁森事迹报告团在全国巡回报告综述
新华社记者陈雁
阵阵掌声,行行热泪,一场场孔繁森事迹报告会,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在天山脚下、云南边陲,震撼着一个个聆听孔繁森事迹报告的人。
尽管孔繁森事迹报告团在各地的停留都很短暂,报告会的时间也不过两三个小时,但是,孔繁森同志的事迹、孔繁森同志的精神,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所产生的影响却是巨大而深远的。
震撼人心的报告
由中共中央组织部和中共中央宣传部联合组织的孔繁森事迹报告团,继四月八日在人民大会堂给中央、国家机关和北京市各单位及驻京部队做首场报告之后,相继应河北、山西、河南、陕西、辽宁、吉林、广东、福建、云南、浙江、江苏、上海、新疆、四川等十四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解放军部队和高等院校的邀请,在全国各地巡回做报告二十三场,直接听众近六万人。
党中央十分重视孔繁森事迹的学习、宣传活动,四月二十九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鹏、乔石、李瑞环、朱镕基、刘华清、胡锦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丁关根、尉健行等领导同志,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孔繁森事迹报告团成员。江泽民指出,孔繁森同志是我们全党的楷模。我们要像当年学习焦裕禄、学习雷锋一样,大力开展学习孔繁森同志事迹的活动。
中组部、中宣部作为这次活动的组织和领导者,从报告团的每一篇报告,到在全国各地的巡回报告路线,都给予了具体的指导和精心的安排。两部领导多次指出,孔繁森同志的事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一定要组织学习好,宣传好。
各地对孔繁森事迹的学习和宣传活动也都非常重视,争相邀请孔繁森事迹报告团到本地区或本单位做报告,争相索要孔繁森事迹报告会的门票,甚至在一些地方还出现了“抢票”的场面。尽管许多干部群众早已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了解了孔繁森同志的事迹,但他们仍要求参加报告会,希望再听一听孔繁森同志的感人事迹。不少省市由于场地有限,而恳请听报告的人又太多,不得不临时增开分会场。
报告团在河北做报告时,全省十一个市、地全部设立了分会场,约有一万多名党员干部在分会场收听收看了报告会实况。山西、陕西、辽宁等省的电台、电视台均对报告会作了现场直播,辽宁在全省十四个市及所属县区和省直一百七十多个厅局单位设立了会场,参加收看的总人数约在十万人以上。吉林电视台对报告会进行了实况转播,全省九个市州有二千七百多名领导干部和一百二十万党员在收看点收看了报告会实况。报告会在广东省委礼堂举行时,连走廊都坐满了人,佛山、江门、中山、东莞、清远等几个市的领导也专程赶来参加。当不少单位得知在深圳只有一场报告时,强烈要求增加场次。尽管报告团在云南只做两场报告,但全省通过现场直播收听收看报告会的党员、干部、群众超过一百万人。浙江举行报告会那天,杭城大雨滂沱,数千名机关干部、部队官兵、高校师生和各界群众全部冒雨按时抵达会场。江苏省为配合报告会的举行,在南京举办了《孔繁森同志事迹展览》。报告会在上海举行那天,驻沪部队二百多名军官很早就从市郊各处赶到会场,提前两小时列队等候在门口。四川省用三个电视频道转播报告会实况,收看的县以上干部和党员达三十二万人。
无论报告会在何处举行,无论听众年长年轻,到会者无一不被孔繁森同志的事迹所感动,场场都是报告团成员在台上流着泪讲,干部、群众在台下流着泪听……不少干部、群众说,这么好的报告已多年没有听到,这种热烈的场面也已多年没有见到。
照彻灵魂的镜子
孔繁森同志的事迹为什么能如此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许多党员干部指出,这是因为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人们不仅需要物质财富,更需要精神财富。孔繁森同志的事迹就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宝贵精神财富。特别是在当前人民群众对党风意见比较多的时候,孔繁森同志的事迹为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在人民群众中树起了丰碑,同时也在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架起了信任的桥梁。
报告团的成员告诉记者这样两件事:一次是在北京,有一位出租车司机认出了报告团团长次仁卓嘎,立即连声说:“你们讲得太好了!我们老百姓就喜欢这样的干部。”还有一次是在西安,一位企业家在公共场合遇见了报告团成员,忙走上前对他们说,孔繁森同志的事迹,使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人。这样的干部越多,我们的国家就会发展得越快。这两位群众的话,表明人民衡量我们的领导干部合格与否,就是看他能不能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实事。孔繁森同志的事迹感人,核心就在于他把全部的爱都献给了人民,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不少党员都曾激动地对报告团成员说,孔繁森同志的事迹,就是一堂生动的党课,听一次灵魂就会净化一次。河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杨国春说,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淡漠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有所抬头。而在孔繁森同志心中,只有党的需要,人民的需要,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这对每个党员都是最有说服力的教育。 
广东省的同志认为,孔繁森同志事迹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感召力、震撼力,是因为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民意。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倡导什么样的价值观、道德观方面,我们找到了一个坐标,这就是“孔繁森精神”。
人们从孔繁森身上看到了我们党的光荣传统,看到了我们国家的希望,看到了人民心目中的好干部的形象。孔繁森三个字,连接着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一种时代精神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有机结合,一种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就是孔繁森事迹的魅力所在。
孔繁森的事迹、孔繁森的精神,是一面镜子、一面旗帜,照彻了人们的灵魂,为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昭示了一条正确的人生之路。
“用孔繁森的精神好好洗刷自己的灵魂。”这是河北省委办公厅一位老同志在听完报告后说的一句话。有一位河北省政法委的同志听完报告泣不成声,他在记者的采访本上写下这样两句话:“孔繁森同志的事迹太感人了。新时期的干部必须像他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
山西省政协主席郭裕怀流着泪听完了报告,他说,孔繁森想的是什么,我们有些干部想的又是什么,只要对照检查一下,是要脸红的。山西忻州地委书记赵风翔说,孔繁森是地委书记,我也是地委书记。从他的事迹中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吸取了精神力量。
随着向孔繁森同志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孔繁森同志为榜样,对照检查自己已成为越来越多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
沿着英雄的足迹
由孔繁森事迹而引发的思索,已在许多党员干部身上化为了具体的行动。
“全家都支持我去西藏工作。我的女儿对我说:爸爸,你要像孔繁森那样去建功立业,越是艰苦越要去。年过古稀的父亲对我说:有这么一个好机会,你要像孔繁森那样做人,做事情。”这是福建省进藏干部叶康勇在与孔繁森事迹报告团成员座谈时说的一番话。
报告团巡回报告期间,正值全国各省选拔调藏干部、落实援藏项目。孔繁森同志的事迹深深感动、激励了广大干部,各地报名进藏的人数都大大超过了以往。
在孔繁森同志的家乡山东省,申请进藏工作的干部已经超过4000人;在经济发达的广州市,报名进藏的干部多达1900名。福建省今年要选派22名干部到西藏林芝地区工作,消息传开后,不到半个月,报名应选干部已达近千名。他们中有地厅级领导,有县处、科级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也有曾在西藏工作多年再次要求进藏的同志,还有志愿到西藏去“比翼双飞”的夫妻。调藏干部工作由过去的动员变成了选拔,甚至有人托人说情要求进藏工作。 
陕西省和河北省与西藏阿里地区是干部对口支援单位。这两个省的进藏干部在听完了孔繁森事迹报告后,均在座谈会上表示,到西藏后要像孔繁森同志那样,同阿里人民一道开发、建设阿里,用实际行动向孔繁森学习。
一些有援藏项目的省市,更是积极行动起来,加紧落实。河南省委书记李长春要求全省对援藏工作进行一次认真的检查,对河南省承建的援藏项目要增加人力物力,追加必要的资金,保证高标准按期完成。福建省副省长王建双表示,福建支援西藏的项目,一定要保质保量保时完成,人不够加人,钱不够加钱。
在孔繁森精神的感召下,全国各地涌现出许许多多感人的事例:领导干部争相到艰苦地区去工作;富裕地区主动支援贫困山乡;部队官兵决心扎根海防边陲……
深圳市在学习孔繁森同志的热潮中,广大干部群众积极行动起来,开展特区与老区心连心活动。目前,全市已捐出一大批助学资金,仅市直机关的干部职工就捐出800多万元帮助失学儿童,另有22个单位将援建22所小学。
雷锋生前所在团的官兵,不仅要求自己从思想上向孔繁森同志看齐,而且立即付诸行动。团党委认为,孔繁森的事迹是雷锋精神的再现。学习孔繁森同志,就要时刻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实实在在为人民做好事。浑河抚顺市区段长年污泥淤积,河水污染严重,市有关部门准备对河道进行清淤。雷锋团领导得知后便主动请战。400多名官兵冒着寒风和小雪施工,共清除污泥2000多立方米,受到地方领导和群众的高度赞扬。
上海东方航空公司营运部货物处,捐款17900元,托报告团带回阿里,用于资助失学儿童。陕西的企业家来辉武表示,准备捐款10万元,为阿里地区兴办一所希望小学。
孔繁森事迹报告团的巡回报告结束了,但孔繁森同志的事迹却将为人们永久传颂,孔繁森同志的精神将长留人间。
时代呼唤孔繁森精神,人民需要更多的孔繁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