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如何看待人民币对外升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12
第2版(经济)
专栏:经济视点

  如何看待人民币对外升值
本报记者施明慎
市场供求唱主角
今年4月4日,在上海外汇交易中心,1美元兑8.4257元人民币。与去年同期相比,升值幅度达3.1%。5月17日,人民币汇价再创新高,1美元兑8.2782元人民币,又涨了1.78%。也就是说,去年年初花1美元可买到8.70元人民币,现在需支付1.05美元左右才能买到同样数额的人民币。
在国内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为何却在升高?回顾一年多来的改革进程,可以看出,人民币对外升值主要是市场因素在起作用。
从1994年起,我国推出汇率并轨、银行实行结售汇制等重大外汇体改举措。人民币兑美元汇价从官方牌价5.80元调为市场价8.70元,明显高于企业创汇成本,企业有利可图,出口的积极性大为高涨。到去年年底,全国进出口总值突破2300亿美元,对外贸易近两年首次呈现出口大于进口的局面。同时,汇率并轨,改变了多年外商来华投资汇入资本按官方牌价兑换,汇出利润按调剂价格核算的不合理状况,增强了对国外资本投入的吸引力,全年引进外资338亿美元,这些都为外汇供给开辟了充足的来源。加之从去年4月1日起,企业创汇全部卖给银行,使原来分散在民间的汇源,逐渐集中到国家手里,国家外汇储备由年初的212亿美元,扩充到年末的516亿美元,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这个数额已增加到580亿美元。
另一方面,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抑制了过热的外汇需求。这几方面的因素体现在外汇市场上则是供给大于需求,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
问题不容忽视
一些专家认为,当初汇率并轨一步到位,人民币贬值幅度为33%。去年二季度以来的人民币汇价攀升,实际上是对大幅贬值的再调整,说明1994年人民币汇率新汇位已具备相当的合理性。
不容忽视的是,人民币汇价攀升,使出口企业盈利减少。据调查,受国内物价上涨过猛所累,1994年出口企业换汇成本平均较1993年提高17%。今年一季度,有些地区的换汇成本已接近汇价,或高于汇价,企业盈利明显减少,处于微利、保本经营状况,有的甚至出现亏损。今年以来,人民币对外还在持续升值,企业创汇收入相对减少,部分抵消了汇率并轨对出口的刺激及对进口的抑制作用。
此外,国家外汇储备猛增,加大了货币投放和抑制通胀的压力。1994年银行结售汇制顺利推行,外汇市场由过去的供不应求,变为供过于求。为稳定市场汇率,人民银行不得不投放人民币购进外汇,使中央银行因购进外汇而形成的人民币资金占用大量增加。1994年人民币外汇占款比上年多增2800多亿元,虽然中央银行通过收回再贷款、停止财政借款等手段控制了货币投放膨胀,但全社会货币供应量仍然偏大。流通中的票子多了,有效供给却没有相应增加,钱越来越不经花,这是导致去年物价大幅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些地方和部门钻结售汇的空子,违反规定将外汇贷款转为人民币资金,也增加了国内货币投放,或多或少地加速了人民币的对内贬值。
两难中的对策
既然外汇市场供给过剩,中央银行大量购进外汇又增加货币投放,目前国内居民人民币储蓄余额达2.3万亿元,何不动用民间资金来平衡外汇供求?事实上这在近期是行不通的。因为现在人民币还不是可自由兑换货币,居民手中有美元可随时到银行去兑换成人民币,但是有人民币不一定能兑成美元。人民币和外汇尚处于两个分隔的市场。作为中央银行,人民银行处在宏观调控的两难境地。治理通胀,必须收紧银根,严控货币发行;稳定汇率,抑制人民币汇价持续走高,则需要大量抛出人民币买进外汇,这又难免推动物价上涨。
针对外汇体制改革中的这些新情况,专家建议:进一步完善结售汇制,控制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重点是严格结汇对象,限制短期资本和借入外债的结汇;适当增加商业银行持有的外汇资金周转额,以减少其在市场上的外汇抛售量,减轻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投放人民币买进外汇的压力。企业要增强汇率风险意识,学会运用远期外汇交易、期权、调期等金融工具以应付市场变化,努力降低成本,加快资金周转,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居民个人也要学会关注汇率走势。汇率保持稳定并非汇率固定不变。近几日美元汇价略有回升,5月30日,在上海外汇交易中心,1美元兑8.3086元人民币。显然,早几日晚几日兑换人民币或日元、德国马克等外币,收益不一样,是大有学问的。只要把握机会,灵活运用交易工具,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居民同样可以少受损失多收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