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善打“中华牌”有容纳百川万余家外地企业在沪安营本报华东版刊登调查报告《外地人在上海忙什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12
第4版(要闻)
专栏:

  善打“中华牌”有容纳百川
万余家外地企业在沪安营
本报华东版刊登调查报告《外地人在上海忙什么?》
本报上海6月11日电80年代外地产品闯上海,90年代外地企业进上海——有关方面的最新统计和抽样调查表明,迄今已有1.2万家外地企业在上海安营扎寨,并为上海人创造了近10万个就业机会,由此构成了上海市对外开放的又一道风景线。
本报华东版今天刊登记者田晓明采写的《外地人在上海忙什么?》的调查报告,反映了上海市在加快对外开放中涌现的新事物、新情况和面临的新的挑战。
随着浦东开发开放的全面启动,上海作为经济中心的整体优势日益显示,不仅吸引了众多海外投资者纷至沓来,也吸引大批国内企业纷纷涌入。报告分析说,上海与国际经济的结合日趋紧密,由此带来诸多贸易与发展机会。
据上海市劳动部门及学术界的统计分析,目前在上海长年累月忙碌的外地人已达200多万人,他们有的投资经商,有的进厂务工,有的从事建筑,也有相当数量的小商小贩。
而另一项统计表明,5年前外地驻沪企业不足4000家,其后以每年新增千家以上的速度发展。这些外地企业充分利用上海独特优势,招募当地人才和下岗职工,迅速发展壮大。仅安徽省就有400余家企业开进上海,2/3的企业已经扎根。
与此同时,数百家外地政府驻沪机构的职能也在悄悄发生变化。以往的政府联络官开始演变成“经济大使”,上海的经济信息、人才和海外投资者都成了他们关注、研究的目标,他们十分活跃地为上海与本地经济的合作牵线搭桥。
报告分析说,上海市委、市政府坚持打“中华牌”,倡导上海人民要以“海纳百川”的气度面对开放,是造就百万“外埠军团”进上海,万家外地企业闹浦江的重要动因。今年上海市政府专门成立领导小组,推进新一轮横向经济联合。市政府领导也表示,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欢迎更多外地企业进浦东。
报告提出,大批外地企业进上海,也带来了诸多始料不及的新情况、新挑战,引出了不少引人深思的新话题:落脚上海的外地企业为何大多成功,而上海企业走出去为何常常不甚理想?敞开城门迎进大批竞争对手,上海人能否长期承受竞争带来的冲击和重压?不少外地人尽管在上海创造业绩,为什么常有“生活其间难融其中”的惆怅?
报告最后介绍说,由上海市投资的“协作大厦”不久将在浦东竣工。对许多外地企业和外地人来说,这座大厦很有象征意义:上海将更加开放,因为上海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