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两个文明交流之桥——剑桥大学纪念李约瑟博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12
第7版(国际)
专栏:英国通讯

  两个文明交流之桥
——剑桥大学纪念李约瑟博士
本报记者李文政
6月的剑桥,剑河水长。10日下午,剑桥大学为今年3月25日逝世的李约瑟博士举行了隆重的生平追思活动。
追思活动由李约瑟博士获得博士学位并曾出任院长的凯狄斯学院发起。纪念会场上摆着鲜花和绿树,剑桥大学的学者身着象征学者地位的黑色长袍,在前排就坐。李约瑟博士生前好友、同事及英国各界人士500余人相聚一堂,追念李约瑟博士献身科学研究、献身中英两国人民文化交流的一生。气氛充满敬仰与怀念。
凯狄斯学院学术评议员哈兰先生、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原所长席宗泽教授和剑桥李约瑟研究所的黄兴宗博士发表讲话。哈兰先生已年过7旬,为李约瑟博士生前好友。他对李约瑟博士的贡献作了中肯的概括:李约瑟博士以其毕生的努力,在两个文明之间架起桥梁,他是使英国乃至整个西方真正了解中国文明史的第一人,极大地推动了西方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在讲话中,哈兰先生还谈到了李约瑟博士的科学修养、对生物化学研究的贡献和与中国学人的有效合作。他特别提到李约瑟博士的夫人鲁桂珍博士在李约瑟博士的事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席泽宗教授受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和原院长卢嘉锡之托、专程由北京到剑桥参加这一追思活动。他的讲话充满一位中国学者对李约瑟博士特有的深沉情感。席泽宗教授说,李约瑟博士是“我们时代的伟大人物”,他是“中国人民心中最杰出、最受尊敬的学者之一”。他系统地研究了中国科技史,对“东方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对中国和世界的科技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凯狄斯学院会堂,麦克芬森院长望着墙上身着中式服装的李约瑟画像对记者说,李约瑟博士一生做了两件事:一是他对生物化学的贡献,一是对中国科技史研究的贡献。他说,李约瑟博士熟悉欧洲科技史,李约瑟曾正确说明了中国的火药和印刷术对欧洲文明的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
在李约瑟研究所,席泽宗教授向研究所献上了卢嘉锡书写的挽联:“科技名家望隆山斗 长传巨著书千卷; 和平卫士德重圭璋 永慕高风七百行。”李约瑟研究所所长何丙郁教授告诉记者,李博士的事业将继续下去,他已在所里就继续中国科技史的研究工作做了安排。他自己的论文“试探太乙数学在史学上扮演的角色”和“九宫图在科技史上扮演的角色”等最近已完稿。他说,中国过去有灿烂的科学文明史,相信中国科学在当今世界会有再度崛起的机会。
(本报伦敦6月11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