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发展区域化支柱产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12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发展区域化支柱产业
舒惠国
围绕区域化支柱产业,以农业生产项目为龙头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在基本稳定现有土地使用权的基础上,从本地资源和基础条件出发,面向市场,确立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使一个地区的许多农户生产同一种产品,通过社会化服务体系衔接起来以形成规模,成为相对集中有相当的规模和较大批量产品的专业化生产基地。
我国农业劳动力众多,人均耕地较少,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也有一定的容量。以农户为基本单元推进土地的规模经营,具有一定的难度和约束性。但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围绕区域化的生产优势,依靠基层组织,把千家万户的生产组织起来,统一规划,发展区域化的商品生产规模,就能够挖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蕴藏的巨大潜力。
经过15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农业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产量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转化的新时期,农村经济出现了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形式,围绕发展区域化支柱产业推进规模经济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例如江西省临川县温泉乡六岭村,走的就是把服务送入千家,把万户引入市场的路子,通过“公司加农户”经营服务组织,使全村生猪生产形成了规模,他们实施的“千百万”工程(即年出栏生猪1万头,产值超过1000万元,利税超过100万元)已初见成效,1993年生猪规模经营效益占农民收入的50%,实现了农民人均收入和集体收入大幅度增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确立发展区域化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提高农业的专业化、产业化程度,并在实际工作中,按产业化要求组织生产,形成规模,能够促进农村资源、劳力、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并吸引农村外部生产要素流向农村,从而有效地加强农业的自我积累、自我补偿、自我保护、自我发展的能力,改变农业比较效益低的不利地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围绕发展区域化支柱产业形成规模经营,需要求加强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和一定的扶持。通过扶持专业大户生产,组建产加销、农工商、内外贸、农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逐步实现农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
一是鼓励支持农村专业大户,并让他们在农村示范带头,专业大户一出现就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为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加快农民致富步伐,树立了榜样。他们是当前农村中最具有活力的生产经营者,是农村规模经营的示范者。他们可以带头实行专业化经营,率先通过土地的依法有偿转让、转包和开垦“五荒”等方式扩大土地的经营规模,通过各种形式吸收农民共同参与开发经营,并为农民提供多种信息技术和良种,带动周围的农户从事专项生产。
二是培植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通过量多、质优、价廉的产品,进一步开拓市场。要把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的形成同市场建设结合进行,有一个主导产业,就建设和发展一个批发或专业市场,并创造条件,向期货市场发展;同样,建一个市场,就要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达到产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培植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要注意发挥传统产业和产品的优势,也要吸收引进和开发新的产业,信息要广,思路要宽,使“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向高层次发展,进而形成县域经济的规模经营。
三是提高专项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建立“实体加农户”等现代农村产业组织,引导农民实行规模经营。组建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体系,从各地经验看比较好的形式是:公司加农户、生产企业加农户,服务体系加农户,甚至基地加农户、专业户加农户等形式。这些公司、生产企业、服务体系同千家万户的关系是一种经济关系,双方形成利益均等、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使农民与公司和生产企业建立比较稳定的联系,并保证相应的配套服务,农民种、养有指导,生产过程有服务,销售产品有门路,销售价格有保护,农民生产同一产品可以减少市场风险,使得原来的生产户之间的竞争变成规模联合的优势。
四是抓好基地建设,通过基地源源不断生产出各种专项产品,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化经济格局。优化专项产品布局,要避免一哄而起,低效益重复。在具体措施上,以经济手段为主,辅之以适当的行政手段,正确引导和管理,发展一项见效一项;在发展步子上,坚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原则,找准容易突破的产业或产品,分类指导,分步实施。
  (作者为中共江西省委副书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