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耕海牧渔 水中捞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12
第10版(经济专页)
专栏:

  耕海牧渔 水中捞金
宋修武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古老相传,《长恨歌》中所说的“海上仙山”,就是我们山东长岛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长岛经济高速发展。1985—1994年的10年间,全县的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等翻了两番多。1992年山东省正式命名长岛为“全省第一个小康县”,1993年跨入了“全国农村综合势力百强县”的行列。
为什么长岛能在10年内由原来的穷海岛成为山东省乃至全国有名的富裕县?根本原因就在于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坚持改革开放,确立并全面实施“耕海牧渔”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经济发展道路。
一、从实际出发,实现主导产业的转换。在渔业生产的实践中,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单纯的海洋捕捞,实际上是“靠天吃饭”。从1985年开始,我们在积极发展捕捞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养殖生产,走“以养兴渔,以渔兴岛”,“耕海牧渔”的新路子。我们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向海洋养殖的深度进军。在初期阶段,以养殖海带为主,我们称之为“水中捞铜”;后来,转向以扇贝为主的海水养殖,我们称之为“水中捞银”;近年来又掀起了以鲍鱼为主,贝藻珍鱼综合立体养殖的“水中捞金”工程。同时,被称作“钻石工程”的海洋食品、海洋药物研究和生产已开始起步,现已开发出6个系列、30种产品。到1994年,全县养殖总面积已达6万亩,整个列岛周围70万亩水域已形成广阔的“蓝色牧场”。长岛4万多人口,在仅有5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却拓展出70万亩的海洋国土,养捕了20多万吨的水产品。
二、根据渔业生产的需要,采取适合现代化渔业生产特点的新机制。1984年长岛县将集体渔业资产统统下放,分散经营。一个时期内,渔民的生产积极性曾得到很大发挥。但当海上养殖捕捞发展到一定规模,由于分散经营,势单力薄,养殖去不了深海,捕捞出不了远海,只能望洋兴叹,无法适应“风险大、投资大、协作性强”的现代渔业生产。为此,从1988年起,我县进一步深化改革,先后推行了“调整增加集体提留比例,明确界定产权关系,恢复发展集体渔业资产和两权分离的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1993年以来,渔村又因地制宜地推行了资产承包和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制,避免了“大锅饭”、“大撒手”两种弊端,在有效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和渔民个人生产积极性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最佳结合点。1988年以来,渔村集体积累每年以40%的速度递增,6年积累的总和是1989年前30年积累结余总和的两倍多,人均拥有集体性固定资产6000元以上的村占90%以上,渔村经济从此走上了积累——发展——再积累——再发展的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引进外资和国外技术,发展外向型渔业。近年来,我们大力实施外向型经济和骨干、名牌带动战略,先后建成或改建的拥有直接出口权或达到外贸出口标准的水产品加工企业占70%,引进国外先进技术30项,设备50多台(套)。产品增值率和出口换汇率分别提高了40%以上。由于对外开放促进了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县有18种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其中扇贝、海带、海胆、鲍鱼、对虾、赤贝及经济鱼类享誉全球,产品畅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三资企业”自营出口创汇每年都在1000万美元以上。还与国内20多家开放口岸和大公司建立了经贸关系,将6000多吨水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同时,在美国、加拿大注册了两个水产企业,组建了远洋捕捞船队,分赴西非和南太平洋开展捕捞作业。到1994年,全县“三资企业”已发展到64家,合同利用外资3000多万美元。当年“三资企业”自营出口各种水产品4453吨,创汇达到2334万美元,全县人均创汇530美元,居全国县级之首。
10年来,长岛经济转上了外向型轨道,95%以上的产品实现了商品化,30%的水产品出口国外,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水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
(作者为中共山东长岛县委书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