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阅读
  • 0回复

借资兴企借窝下蛋——北京东安集团开拓经营记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13
第2版(经济)
专栏:

  借资兴企借窝下蛋
——北京东安集团开拓经营记事
本报记者赵兴林
1995年仲春,北京王府井东安市场旧址上一座现代化商城已见雏形。作为东安集团公司骨干企业的东安市场自1993年10月实施拆建停业,一年要影响四五亿元营业收入和几千万元税利,然而,1994年东安集团公司的营业总收入和实现税利仍然超过了上一年。奥妙何在?听东安集团公司总经理于瑢一番颇有见地的介绍,茅塞顿开。
东安集团公司经济实力不断发展壮大的真谛是:坚持走优化资产振兴三产,实施“借资兴企,借窝下蛋”的发展方针,给企业注入生机和活力。于瑢说:“借资兴企”,即寻找合作伙伴,借用他人资金改造东安市场。道理易懂,做起来难。地处寸金之地王府井的东安市场,虽说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但商业营业面积仅占1/3。多年来,“东安人”想的多是如何固守阵地,不肯涉足他乡,更谈不上与别人合作开发了。固守阵地思想,足以形成制约企业经济效益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进入70年代,尽管东安市场已跻身于首都四大商场行列,年销货额上升到几亿元,而国外最大零售商店的年销售额高达600亿美元,创利20多亿美元。
悬殊如此之大,令“东安人”深思。
深化改革,进一步开拓了“东安人”视野;了解世界,找出了自己的差距。重新塑造企业,寻找新伙伴,借他人资金,让“东安市场”成为首都商业行业领头雁。“东安人”郑重向世人发布信息,远在香港的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也正寻求在北京建设大型商业购物城的合作伙伴。双方紧紧把握这难逢的良机,几经协商,1992年东安集团公司与新鸿基达成投资3亿美元、改造东安市场的协议。共同的利益使双方达成共识:建设一座国内最具有代表性的国际购物商城,向世人展示中国改革开放及首都北京商业服务业新窗口。由于双方真诚合作,建设新东安市场工程进展顺利。
东安集团公司经济实力快速发展的另一成功经验是“借窝下蛋”,即利用东安集团内部“老字号”的优势,经营思想冲击坐店经商的老模式,成功地走出开拓经营两步棋。第一步始于1985年。这一年,“东安人”走出王府井,与京郊昌平县副食品公司合作将昌平镇一家菜店改造成“东安市场昌平分店”,当年实现营业额900万元,盈利几十万元。成功的喜悦使“东安人”一发不可收拾。如今,东安集团公司发挥“老字号”为核心的群体优势效应,已在国内一些地区建起70多家企业和独立核算单位,横跨商业、饮食业、食品加工业、宾馆旅游等行业。局外人或许认为政府一定注入了大量资金,这是不了解内情而言。以6家营业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的商场为例,除“长安商场”属投资新建外,其余5家都是利用原有场地加以改建装修开业的。
“借窝下蛋”走出第二步是兼并北京手表二厂。这带有方向性的突破,不仅把原有的机器设备全部转给北京手表总厂,近800名在职和离退休职工一并转为“东安人”。这样,职工安置问题解决了,北京手表总厂还得到兼并费1200万元;更重要的是,手表二厂闲置厂房经改建扩建,4万平方米的“双安商场”在较短时间内开业,日销货额目前已达到400万元,平均每平方米卖货额近300元,它的效益即使在王府井、西单大街,也不是个一般的数字。
“借资兴企,借窝下蛋”,已使北京东安集团公司走入佳境。同时,这一顺应历史之举,既顺应了经济规律,又为更多的大中型零售商业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正如一位经济学家谈及兼并手表二厂成功经验时所言:“置身于市场经济,资源就如同一汪活水,即使九曲十八弯,它终究要流向应有的归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