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无意于感而自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12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无意于感而自感
汪玉春
在我国历代文学宝库中,许多为人传诵的艺术珍品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作品朴实自然,不事雕饰,“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情,遗于言表之外。”
后曾被人誉为“明文第一”的明代作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就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作。这篇散文以作者青少年时代读书的书斋为主线,追忆了与此有关的人和事。项脊轩,不过是“室仅方丈”的“百年老屋”,只“可容一人居”。然而,就是通过对这样一间小屋的记叙,作者描写了一个大家族的分崩离析,追忆了自己同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情。作者落笔平实淡泊,似随意写出,却饱含着浓重深厚的感情色彩。在文中,老祖母对孙儿的疼爱和盼孙成龙的殷切心情,全都跃然纸上。
朱自清的作品也使人有同样的感受。试读朱自清的《背影》吧!人人都有父亲,父亲的背影时时可见,似乎谁也没有想到这寻常背影还有什么好写的。但是到朱自清笔下,他父亲“那胖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却平添了无限感人的力量。在那短短的一千五百多字的散文中,既没有深奥的哲理,更没有华美的文词,为什么却使人久久难以忘怀呢?原因就在于作者以最诚挚的态度抒写了人生中那极其平凡的一幕。
文学艺术创作贵在以情感人。古来如此,今天亦然。只要有真情,即使作者无意于感人,人们也会自然而然地从作品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这就是所谓“无意于感而自感”的道理。但是,在时下的文坛、影坛、舞台和荧屏上,却有不少没有真情的作品和表演。譬如一些演员那手持话筒、声嘶力竭的演姿,那“爱得死去活来”、“让我一次爱个够”等歌曲,那动辄死啊活啊的夸张描写,让人反胃口;一些电影、电视剧中那荒唐离奇的情节,那令人眼花缭乱的无缘由的武打;一些诗歌、小说中令人难读难解的新词怪词的堆砌。这些东西的共同特点就是缺乏真实的启人良知的感情,而把“自作多情”作为点缀物来哗众取宠。这样做,怎么能收到感人的效果?
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大约还要到文学艺术家的思想上去寻找。仅以文学创作而言,文学作品是客观现实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作家对于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依靠先天的本能,而是社会实践的结果。正如俄国作家契诃夫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所说的那样:“如果我是医生,那我就需要病人和医院;如果我是文学家,我就需要生活在人民中间。”事实表明,生活出激情。有了激情,作品才感人。而现在一些作者鄙夷深入生活,或浅尝辄止。他们生活素材的仓库里空乏得很,思想苍白得很。他们的任务,似乎就是坐在书斋硬写。这样“硬写”出来的,岂能是生活底蕴丰厚的好作品?由此看来,提倡文学艺术家深入生活,熟悉生活,提倡创作要有真情实感,要朴实自然,在目前还是有其现实意义的。这是作家和作品赖以生存的前提条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