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文化发展中的三种类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13
第9版(理论)
专栏:

  文化发展中的三种类型
俞吾金
近年来,文化发展的领域已拓展得非常之宽了,各种问题的讨论也不断地向纵深发展,然而文化界能够提供出来的高质量的成果如此之少,这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至少与我们在观念上和实践上未深入探讨并区别文化发展中存在的一元型、多元型和主导型这三种文化类型有关。
我们这里说的“一元型”,是指排斥多元文化价值取向的一种文化类型。这种文化类型又有“软”“硬”之分。“软的一元型”仅仅在理论上排斥不同的文化价值,在实践上则认可它们的存在;而“硬的一元型”则不仅从理论上,而且从实践上排斥其它文化价值的存在。这种一元型文化模式在“文化大革命”中表现得最为典型,尤其是“四人帮”大搞文化专制主义,使整个文化事业一度陷入百花凋零的可悲局面。“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排斥多元文化价值的一元型模式逐渐为“多元型”的文化模式所取代。这种多元型的模式对各种文化价值的存在和发展取宽容的态度。显然,作为对一元型文化模式的反叛,它具有某种积极的意义。可是我们发现,它在发展中趋于另一个极端,即对各种文化作品和文化见解不敢批评,一讲批评,就害怕被人指责为搞文化专制主义。于是乎,严肃的批评让位于庸俗的恭维,各种粗制滥造的文化作品通行无阻、纷纷登场,甚至有的辞典抄袭者竟大言不惭地在电视观众前谈论所谓“趋同论”,仿佛抄袭乃是一种美德。
这种无批评的多元型文化模式是否有利于我们文化研究的展开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我们认为,这种排斥严肃批评的多元型文化模式实质上是一种形式化的、虚假的多元型。从表面上看,它似乎公正地维护着每一种文化价值的存在权利,实际上,它是另一种形式的文化专制主义,它是为那些无价值的、甚至是负价值的文化作品和文化见解争取生存空间。历史和实践一再告诉我们,没有严肃认真的文化批评,文化事业的繁荣是根本不可能的。试以俄国文学为例,要是没有像车尔尼雪夫斯基、别林斯基、杜勃留波夫斯基、赫尔岑这样伟大的批评家,俄国文学的繁荣根本是不可能的。所以,为文化发展计,停留在这种虚假的、无批评的多元化状态中是不行的;同样地,返回到那种与多元文化价值取向相对立的一元型文化状态去也是不行的。
那么,文化发展如何走出这一困境呢?我们的看法是:应当大力提倡批评意识。当然,这里说的批评决不是那种“文化大革命”中的打棍子式的批评,而是平等的、充分说理的批评。批评的目的不是整人,而是活跃我们的文化研究的气氛,增强我们的文化鉴赏的能力,提高我们的文化产品的质量。通过这样的批评,可以确立起一种新的、我们称之为“主导型”的文化模式。什么是主导型的文化模式呢?这种文化模式既承认多元文化价值的存在和发展,又倡导积极的、平等的批评意识,通过这样的批评来确立一种主导型的文化价值,这种主导型的文化价值并不是主观的、随意确定的,它应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发展趋向的客观的价值导向。由于这种主导型的文化价值是在批评中形成起来并向前发展的,所以它不同于那种排斥多元文化价值的、定于一尊的一元型文化模式,它既博采众长(包括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又能容纳各种不同的批评意见,并从对现实世界的本质发展趋向的领悟出发,不断地修正自己、提高自己,从而对整个社会的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健康的范导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