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发挥传统诗词的社会功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13
第10版(文艺评论)
专栏:

  发挥传统诗词的社会功能
孙轶青
中国素称诗国。传统诗词卷帙浩繁,佳作如林,名句如珠。3000多年来,传统诗词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政治沿革、历史事件、社会生活、传统美德、山川风光和各种成就,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基石和母体。我国六经以《诗》为首,《史记》、《汉书》大量转录诗赋,方志有诗专辑,医药著作、佛道经典都有诗诀诗偈,传统戏剧多是诗剧,四大古典小说都与诗有不解之缘,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都与诗相得益彰,一切高雅的文艺创作和表演总是和诗紧密相连,许多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都是诗人。中国传统诗词内涵之博大,艺术之精美,地位之崇高,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它是中华民族的心声,中华文化的代表。一部中国诗史,实际就是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心灵史和文化史。不研究中国诗史,就难以真正了解中国和中华文明。
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紧密结合,使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传统诗词是精神文明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资源。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形成的人们对自己祖国最忠诚最深厚最持久的一种民族感情。在我国,这种崇高、伟大的感情借助于传统诗词这一特殊艺术形式,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历代的爱国诗篇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理想、抱负、气节和心魂,是我们今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料。
对于促进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传统诗词具有特殊的艺术影响力和感情凝聚力。现在,海峡两岸的诗词团体之间、诗人之间,也开始友好交往。借助诗词的特点和优点,这种交往将会日益发展,对促进和平统一做出贡献。
传统诗词语言精练、声韵优美、上口好记、饱含诗情和哲理特质,具有其它文学形式不能代替的教育功能和艺术魅力。
传统诗词的艺术魅力在于,谁只要爱上它,往往就会愈爱愈深,乐于接受它的熏陶和“改造”。这也就是传统诗词潜移默化的特殊功能。
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人们面对生产效率亟待提高,以及落后、腐败、犯罪等社会现象,是愈来愈感觉到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必要和迫切了。
古人说:“万事莫贵于义”,“德立而百善从之”。中国是12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人们的言行不仅要受法制的约束,更重要的,要受思想和道德规范的约束。振兴传统诗词应当成为增进国民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
有鉴于此,今天我们应积极扩大诗词爱好者队伍;诗词创作应力求适应时代,贴近生活,走向大众;诗词阅读和吟唱活动应广泛开展;报刊应加强对传统诗词的宣传报道;诗词出版物应努力发行到人民群众中去。
值得高兴的是,传统诗词受到了党的关怀和支持。中华诗词学会的成立,《中华诗词》杂志的出版,诗词创作的日趋繁荣,诗词界人士更备受鼓舞。这对整个传统诗词事业的振兴是大好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