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理论的创新之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5-06-13
第10版(文艺评论)
专栏:

  理论的创新之路
严昭柱
郑伯农的新著《青史凭谁定是非》,最近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收入的文章大部分写于1986年至1993年,包括杂感、理论探讨、创作评述和专论等,反映了作者对社会主义文艺实践深入而系统的理论思考及其实绩。
这部书突出的特色是努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认真研究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规律。这本身就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作者强调:“文艺理论是科学,它的基本使命是总结艺术经验,研究艺术规律。能够发现前人没有发现过的客观规律,这就叫有所创新。”社会主义文艺有它的发展规律,我们必须尊重它、认识它。认识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规律,只能从社会主义文艺的实际出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正是作者所选择的真正的、同时又是艰难的理论创新道路。
我国的社会主义文艺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五四”以来新文艺的继续和发展。这部著作的理论实绩,首先就表现在作者以深入的探讨揭示了这种历史继承性。作者深刻地揭示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人民革命是推动现代中国文艺发展的根本动力,“五四”以来新文艺正是在与时代斗争的结合中获得自己新的观念、内容和风格的。那么,作为它的继续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必然要与新的时代相结合,通过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时代主旋律而不断满足人民的精神需要和不断开拓文艺繁荣的广阔道路。这样,作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文艺与时代、文艺与人民、文艺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上,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特征与发展规律。
作者还对建国以来社会主义文艺的历史发展和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入研究,在一系列理论原则和重要问题上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文艺发展规律的认识。具体来说,他认为,建国以来我国文艺的发展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他认为,党中央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作为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口号,从政策上纠正了过去在处理文艺与政治关系问题上的偏颇;但是,这并不要抹杀“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口号在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也不是否定为社会主义政治服务仍然是新时期文艺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之一;那种主张文艺脱离政治,否定、嘲讽战斗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传统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他认为,过去文艺创作的主要问题不是太拘泥于生活真实,而是脱离以至背离了生活真实,搞公式化、概念化,不从生活出发而只从概念出发,到“文革”期间更出现了“瞒和骗”的文艺的泛滥。因此,要批判机械论,更要注意批判主观唯心主义。他认为,我们需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包括西方现代主义中的艺术经验和艺术手段,但是不能照搬其世界观和艺术观;他还对崇高在社会主义文艺中的地位,以及文艺批评、文艺体制改革、文化市场建设等等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这部著作讨论了许多具体的文艺现象和文艺作品,认真总结艺术经验,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例如他对大量的报告文学作品作了深入研究,提出:一、报告文学要反映群众迫切关心的问题,批判假丑恶,歌颂真善美;二、报告文学不是写“可能发生的事”,而是写“已经发生的事”;因此,报告文学不能虚构。不仅基本事实不能虚构,具体情节也不能虚构;三、不应把“侃大山”、发宣言式的高谈阔论看成报告文学文体的新发展。报告文学主要靠事实的说服力和形象的感染力;四、报告文学是新闻和文学的结合,要“表现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靠的是发现、选择、剪裁”。要提高报告文学的文学性,就要注意刻画人物形象,还要注意“洗炼、凝练,巧妙的剪裁”。这些艺术经验的总结,对促进报告文学的繁荣、发展,显然是有积极意义的。
可以说,这部著作的出版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规律研究方面的新收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